海门余东古镇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历史遗存
现存古镇格局
现存余东古镇区,面积0.89平方公里,为明代余东城所在地。原有的四城门、十庙、五山、五牌坊虽已不存在,但仍能保持明清时期余东城“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基本格局:
1)古城原有的基本框架依旧:古代的街巷肌理基本保存完整,最突出的是由2146块石板铺成的南北长街(兼下水道、藏兵洞),共有876米长仍在,街巷两侧当年的商铺旧宅多数仍在;古护城河除南运河段于上世纪80年代被改为水泥马路外,其余三段保存完整,河岸的自然风貌仍在;另有古桥两座、古井十多口——这些都依旧显示了古城原有的基本框架。
2)因盐成邑的城镇体系仍能体现:现存古运盐河和两个盐码头,原有盐仓、盐店、盐栈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被破坏,遗址尚在——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余东因盐成邑的城镇体系。
3)古城原有的功能格局得到反映:石板街两旁原为商铺,现仍零星存有商店;原有的主要宗教场所东岳庙至今香火很旺;原有的私塾,建筑尚存;原有的衙署及仓储等功能场所的遗址基本保留;核心区内以居住为主,仍存几处大门堂,民居虽为各个时期所建,但80%以上为一层建筑——这些都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古城的原有功能格局。
现存重要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
余东镇目前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还有少量的明代历史建筑及大量的清代及近代的历史建筑。
文物建筑
1)法光寺建筑群
法光寺,古称东岳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是海门市内唯一留存的明代古刹。现有殿宇50余间,其中,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山门为清代建筑。1984年,政府出资对寺庙进行整修,恢复了10个侧殿,并复建了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楼、僧寮楼,现已成为通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庙宇。
法光寺建筑群现包括文昌阁和芙蓉池。文昌阁,古称文昌宫,儒教胜地,内供文曲星、孔子和朱熹塑像,始建于明代,抗战期间被毁,现存文昌阁为2001年复建。据《张氏家谱〉记载,芙蓉池为文昌阁同期所建。现存芙蓉池已被整修一新,并于池中央增建了湖心亭、九曲桥等设施。
法光寺建筑群,反映了余东古镇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共处的宗教文化,为苏中、苏北地区所罕见。
2)十余处保存尚好的明清时代民居
十余处保存尚好的明清时代民居包括:明武进士故居、范氏宅院、江村故居、郭家银楼、郭家宅院、张氏私塾、大夫第宅院、王家宅院、震丰恒布庄、江家客栈等。以建筑单体遗存为主,少数几个有独立院落,建筑的规格等级普遍较低,但其木锧柱础、牛角形屋脊(当地又称凤尾)、屋面坡度等建筑形制体现了南通地区建筑特有的古朴遗风。
历史建筑
以育婴堂、钱粮房、白玉池澡堂、崔桐故居遗址、盐仓遗址等为代表,体现了南通地区历史建筑的明清遗风。
法光寺集儒释道三教于一庙,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的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是当代世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源。
过惯了现代都是生活的人们,闲暇时来此一游,领略下古镇的风情,感悟她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魅力,瞻仰下富有神韵的法光寺,定会令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孙越佼(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