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的民间舞蹈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市每个村寨。据统计,最兴旺时期,仅郾城区及召陵区的民舞队就达200多个。有的村甚至有两班三班,民间舞蹈最活跃的是郾城区李集镇和召陵区万金镇,李集镇有“民舞之乡”之称,全镇22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民舞队,其中宓桥、陈桥的狮子,大宋的龙灯,后倪、潘付刘的武术都很有名气。宓桥的《老和尚训狮》曾入国家民舞卷,2010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色之一是品类齐全,有50多种,其代表有狮子、龙灯、旱船、竹马、犟驴、老虎、河蚌舞,还有高跷、肘个、武术、铜器舞、二鬼摔跤等。其中“和尚”又称“大头回回”,又分“文和尚”和“武和尚”。狮子有“单狮”、“双狮”、“回狮”(两个狮子娃)。龙灯有“水龙”和“火龙”,“水龙”喷水,“火龙”喷火。高跷有“纸高跷”和“高高跷”。犟驴又分“矮驴”和“高驴”(高驴是扮驴者和牵驴者都踩高跷)。“铜器舞”有“大铜器舞”和“小铜器舞”。武术品类更多,有“软功”、“硬功”、“长刀相击”、“短刀相搏”、“捎子棍”、“九节鞭”等。
特色之二是艺术形式多样,有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的狮子舞、龙灯舞、铜器舞、盘鼓舞;又有幽默、滑稽、风趣的二鬼摔跤、河蚌舞;还有有说有唱情趣兼容的抬小车、跑旱船、抬花轿等,演出时,先是狮舞龙腾,然后是小车、跑马、旱船之类,“武”、“文”珠联璧合。
特色之三是每一品类都有绝活,比如狮子,除“翻滚”、“攀高”之外,还能在桌子上“倒立”、“直立”,从两层高的方桌上“上蹿下 跳”。郾城区东大街的狮子能一次吃下十几盘碟菜,再完好无损的把碟菜吐出来摆放在桌子上,东街的狮子在2011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遗产”。斗狮的和尚,别看头大如斗,却身轻如燕。“劈叉”、“吊主”、“倒立”,惊险动作时而让人揪心,时而击掌赞叹。舞龙更有绝技,“龙过桥”、“龙打滚”、“龙翻山”,几十个人的长队一环不乱。 郾城区孟庙镇何庄村的“青龙”在2010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汇区问十乡的高跷,能在桌子上往下翻滚并能稳稳直立。召陵区万金镇的犟驴,牵驴者的鞭子长丈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