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夫妇隐居成仙之地

家乡区县: 四川省夹江县

庞坡洞在木城镇新农村境内,庞坡洞,相传是三国时期蜀汉军师、靖侯庞统的叔父——庞德夫妇隐居成仙之地,又传为唐代庞蕴夫妇入蜀隐居之处。洞口有“庞坡洞天”四字,洞前有几处摩崖造像,刻佛数百尊。并有明人游记碑刻。据县志记载:“洞中深不可测,游人烈炬游之,将十里许,闻有鸡犬水声,惊怖而返,后无敢入者。”明人张凤羾(音洪)著文说此洞“深无尽止,僧百炬以往未半辄返”。
庞坡洞位于山胁间,地名俗呼“猫儿岗”。《夹江县志》(民国版)载:“岩石苍寒,林峦重复,一洞窈然,深不可测,昔有人燃矩穷之,未半辄返。山四面皆奇石,莫可名状。”庞坡洞处共有几处自然山洞,其中洞中有洞,深无止尽。主洞的洞口镌刻有“庞坡洞天”、“庞德仙洞”。洞口背南向北,高约八米,宽两米,往里曲折幽邃,需有光源照明。洞??,形成洞中山水景致奇观。主洞分三层,出口在山南,高于前洞口约十米,相距仅约八十余米。主洞中第二层处有几米极不易跻攀,主要因岩缝狭窄之故,爬上第三层后,便将出洞了。山南洞口,位于陡坡之上,崖壁上下均有无数细流飘洒,形成滴水岩壮观。主洞中滴水落地,叮咚声不断,水流汇聚后,渗入石缝。洞内凉风习习,盛夏至此,暑气即退。主洞对侧岩下另有一天然山洞,洞内外巨石犬牙交错,重重叠叠。此洞高大宽敞,洞中恒温,冬暖夏凉,是干洞,里面有旁洞数个,或高或低,都极难爬进,难以探底。洞中蝙蝠多而大,有的翅展达尺余。据说主洞与此洞以前都有旁洞,深不可知,曾有好事者举矩探奇,行约十里,闻听鸡鸣、犬吠、水流之声,惊恐而返。其后再无人敢深入探往,于是将旁洞堵塞,至今不通了。
庞坡洞前原有纪念庞居士祠庙,呼为庞坡寺。乡人信传庞坡寺中曾有师徒二人居住,庙后岩壁上有一小洞,洞口如筷头大小,有米从洞中漏出,每日漏米数量,仅刚够两人食用,因此叫做“漏米洞”。一日小徒乘师尊外出,恨洞小漏米少,遂将洞凿大,从此无米漏出,至今遗址犹存。《夹江县志》(民国版)载:“夹江南安镇(今木城镇)西北山中有庞坡洞,世传庞居士于此一家仙去,遗迹尚存。或曰:居士庞德公即靖侯庞统叔,携妻采药,不知。后隐于此。或曰:唐,庞蕴亦楚襄州人,曾参马祖禅,所谓‘一口吸尽西江水’者。夫妇入蜀隐于川溪洞中,莫知谁属。”现祠已毁,遗址处残存十六根石柱(按庞德公不肯受官禄,归隐南安川溪山林事迹,孟浩然、杜甫皆有诗赞颂)。乡人在遗址下依崖建房,以岩为顶,戏称“房三间,瓦一匹”,足以避风雨。旁边有雷断巨石,形成一线天的奇观;前坡下有巨石称为“关刀”,以此石镇隘口,扼守险道;祠庙遗址旁有坐禅石,传为历代僧道家修炼之处,高耸险崖之上,如欲试坐,无不谨慎小心。探寻传闻漏米石洞处,其洞已成岩上两米多长、宽约一至三厘米的不规则裂缝,一股寒气不断吹出,成为“漏风”岩了。
据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探洞,查明此洞系天然洞穴,中分三层,洞中有“山”有泉,山洞前后相通,前洞在山北,后洞在山南。但洞中大洞套小洞,小洞通大洞,最小的地方仅能容一人仆地爬入,且地形复杂,至今无人敢深入探究。

sado(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