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泰[2] ,男,
1940年8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广东潮阳,地球物理学家。初中就读厦门市大同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6-1991), 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98年至今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至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
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改进和应用了哈斯克尔矩阵法。提出了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在中国最早综合利用地震波、“零频”和重力资料求得中国一些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破裂过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 等新观点。定量地分析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获取了一批高质量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的记录;在国际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记录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张量并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