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红色的嫩芽

一、乌兰牧骑简介

    乌兰牧骑,是活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小型文艺演出队。“乌兰牧骑”中,“乌兰”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牧骑”是树枝上的嫩芽,直译为汉语,就是红色的嫩芽,意思是指一支年轻的、小型的红色文化工作队,所以后来翻译为汉语即为“红色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乌兰牧骑作为一支有着浓郁民族特点的文化轻骑队,在内蒙草原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从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后,很快就像雨后春笋似的在草原上传播开来,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由于乌兰牧骑的节目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深受内蒙各族人民的欢迎,因此在内蒙产生很大影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乌兰夫等老一辈领导同志曾多次观看乌兰牧骑的演出,并接见乌兰牧骑演员。在周总理亲自倡导下,1965年乌兰牧骑第一次走向全国。1965年6月至1966年初,文化部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组织了内蒙古3个乌兰牧骑代表队,分赴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巡回演出。之后,全国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到1988年,全国仅五大自治区就有236支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对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几十年来,乌兰牧骑已发展为46支,人员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余人,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但乌兰牧骑的方向没有变,宗旨没有变,精神没有变。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已经走向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草原上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目前乌兰牧骑有成员2800多人,依然活跃在牧区和乡间。乌兰牧骑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5届,尤其以第五届最为宏大,2010年8月8日晚上在察右后旗广场举办了盛大的闭幕晚会,自治区著名演员德德玛、吉祥三宝、武利平等参与演出,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亲临现场主持晚会,将乌兰牧骑的精神和精彩展示给全国人民。

    古乌兰牧骑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全心全意为农牧民群众服务为根本宗旨,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被誉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支“草原文化轻骑队”紧紧追随时代的发展,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始终不渝地沿着《讲话》指引的方向开拓前进,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使乌兰牧骑的精神历久弥新。乌兰牧骑事业的不断发展,乌兰牧骑旗帜依然保持鲜红,证明了《讲话》所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二、乌兰牧骑 - 发展历程

    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大草原。1957年5月初,当时的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作出了“要解决牧区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的实际情况”的指示。6月17日,水草丰美、鲜花绽放的季节里,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由12人组成的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宣告成立

    1957正5月27日,自冶区文化局正式制定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5月28日~6月17日,乌兰牧骑试点工作首先在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翁牛特旗和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进行。6月17日,在苏尼特右旗文化馆内,自治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为第一支乌兰牧骑的正式诞生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建队典礼。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进行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试点汇报演出。6月25日,翁牛特旗乌兰牧骑也正式建队。

    1957年6月18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开始了在全旗的巡回演出。乌力吉陶克套、伊兰、乌云毕力格、阿拉塔图、乌尼格日勒、额尔和木图、斯琴道尔吉、额尔登达来、娜仁托雅、荷花等12人是第一批队员。乌兰牧犄的装备非常简单,只有胶轮车、气灯、乐器、留声机、收音机等简单的设备。

    1957年9月5日,自治区文化局召开了全区牧区文化工作会议,交流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随后,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出台了《乌兰牧骑工作条例》。从此,自治区的文化艺术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

    1964年,全区所有的牧区旗和部分半农半牧区旗县都建立了乌兰牧骑,它们像朵朵盛开的山丹花,在大草原上尽情绽放。乌兰牧骑不仅得到了全区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乌兰夫等领导曾经先后多次接见过乌兰牧骑队员。

    1964年11月17日,内蒙古乌兰牧骑首次组团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活动。12月10日晚,乌兰牧骑的12名队员第一次出现在观摩演出会的舞台上,他们的节目短小精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对此都做了详尽报道。在接见乌兰牧骑队员时,周总理说“要把乌兰牧骑这把火在全国点燃。乌兰牧骑,不就是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吗?”

    1965年,国家文化部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组织内蒙古3支乌兰牧骑分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巡回演出,乌兰牧骑第一次走向了全国。他们的演出使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观众耳目一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称赞。此后,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小分队灵活机动的表演方式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一道风景线。

    1965年,周恩来在接见第一次全国巡回演出回来的乌兰牧骑时寄语:“望你们保持不朽的乌兰牧骑称号,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遍全国,去鼓舞人民。”

    1965年5月,乌兰牧骑的3支队伍,用7个半月的时间分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10万里,演出近600场,受到100多万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在南京、武汉的烈日下流过汗,在南宁的友谊关慰问过边防官兵,在青藏高原的稀疏空气中克服身体不适演出过,将黑龙江的冰天雪地踏热,在黄河两岸的农民的场院歌唱,用马头琴将塔里木盆地的大漠唤醒,使草原轻骑兵的名字响彻全国。

    1974年开始,乌兰牧骑开始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他们走到哪里,欢乐和友谊的种子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1978~1980年是旗乌兰牧骑演出比较活跃的三年。先后分赴太原、张家口、阳高、榆次、兴和、丰镇、卓资等地及驻军演出,并为本旗专场演出,平均每年演出5个月。

    1988年初,旗乌兰牧骑引入改革竞争机制,公开招标产生新任队长。199O年中,排练和演出反映本旗改革开放成就的大型歌舞《春潮滚滚》取得成功。1991年,旗乌兰牧骑与晋剧团合并,组成青年艺术团(简称“青艺团”),定编25人。

    1997年,江泽民亲笔题词――“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1999年,江泽民在内蒙古视察期间再次观看了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的演出,并且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你们要牢记老一辈领导同志的教导,用你们的歌声舞蹈去宣传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办好乌兰牧骑,取得更好的成就。”

    2002年,内蒙古乌兰牧骑又开始了第二次全国行活动,组建2个队分赴河南、湖南、山东、上海、广东等18个省,时历120天,演出90多场,观众达17万人(次),所到之处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热烈欢迎,此次全国行活动,再次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新时期乌兰牧骑的风采。历时120余天,演出92场,观众多达17万人次,再次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新时期乌兰牧骑的风采,扩大了内蒙古的影响。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十佳乌兰牧骑”科左中旗乌兰牧骑演出达190场。各乌兰牧骑在坚持发扬传统,把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放在工作首位的同时,还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寻找演出机会,赴山东、上海、大连等地进行商业性演出,仅2003年,科左后旗乌兰牧骑就为青沟旅游区游客进行商业演出达130场,收入40万元。

    2004年1月20日,蒙古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牧兰的专辑《蓝天的诗》MV问世。在《蓝天的诗》MV里,62岁的牧兰用蒙古语和汉语充满激情地唱出了她对乌兰牧骑的热爱。

    2009年、2010年承办两台旗级春节联欢晚会,代表乌兰察布市参加自治区首届少数民族汇演。

三、乌兰牧骑 - 主要任务

     乌兰牧骑的主要任务有四项:
    (一)演出

     乌兰牧骑的节目大多是自创、自编、自演。节目要具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内容,要富有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时代特点,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宣传

    乌兰牧骑除演出外,还要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及时向各族农牧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内外形势,宣传好人好事,宣传科技、卫生知识及日常生活新知识,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

    (三)辅导

    乌兰牧骑在深入农村、牧区演出过程中,分散或集中地组织、辅导当地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和创作活动。

    (四)服务

    根据农牧民需要和实际可能,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如为牧民理发、照相、代购图书、修理半导体收音机和小型农机具、为农牧民治疗常见病等。

个人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087401958

家乡区县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neimenggu/tongliao/.html

 

susan(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