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作为一座文化古城,有着众多民俗和文化,流传至今。
(一)楹联:平海古城的楹联创作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既有楹联佳句的内涵,又有书法的艺术风格性。用当地传统工艺自制纸丹联纸书写的楹联,不易褪色,深受人们喜爱。每逢春节或喜庆节日都有张贴楹联的习俗,传承至今,手写楹联是平海古城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
(二)渔歌:从宋朝开始由福建沿海传入的浅海渔歌,是渔民的口头创作,曲调多达20多种,腔调优美,风格形式独特,渔歌最明显的特点有:①咏叹性。②衬词和拖腔。③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戏曲和民间乐曲的独特韵味。从音域、曲式、调式以及歌词与曲调的配置和衬词的大量运用,都反映了渔歌的生活性和群众性,易于普及和传唱。
(三)舞鲤鱼:是平海古城历史文化积淀传承的传统民俗活动中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的16节表演套路,融合了舞蹈、体育等元素,带有舞蹈的柔美与武术的刚劲的特点。表演过程中有送贴、迎接、回礼(利是)、参拜、放鞭炮等民族传统礼仪的完整程序。音乐节奏是根据表演套路的不断变化而灵活变换,并加燃放鞭炮助兴,具有灵活性和即兴性。艺术形态、风格、服饰、道具的独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性。
(四)舞凤:又称“五凤朝阳”。是平海古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是当地人们祈求民康物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民间艺术活动。舞凤融合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体现古城人们民间习俗信仰的一种表演,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性和欣赏性。
(五)舞龙:是平海古城传统节日和庆典举行的巡游表演活动。龙身长40多米。有金龙、银龙、青龙,色彩闪耀夺目。表演时锣鼓击乐,以采珠戏龙做引,翻滚飞腾,气势雄大,富有广泛性和民众性。表达了古城人民团结友爱,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六)舞狮:是平海古城传统节日和庆典举行的表演活动。表演动作多为瘙痒、舔毛、跳跃、翻滚、相依相偎、参拜,采青等,动作敏捷灵活,雄壮威武,妙趣横生。无论是双狮还是群狮,随着欢腾的鼓乐起舞,很激励志气、振奋精神,体现了民间武术的技艺性和民众性。
(七)扮景:又称出景,是平海民间艺术节活动的造型艺术项目。表演根据表演套路的不断变化而灵活变换,并加燃放鞭炮助兴,具有灵活性和即兴性。艺术形态、风格、服饰、道具的独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性。
(八)赛龙舟:是平海端午节的习俗活动。赛龙舟被当地人笃信为一项吉祥的活动。赛龙舟是人要先到妈祖庙叩拜,然后举行出塞的拜祭仪式,仪式后竞赛才开始。竞赛在一串串鞭炮声和激昂的锣鼓声中进行。
参加竞赛的龙舟都要绕孤洲一圈(孤洲是平海的十景之一),富有传统习俗性和民众性,体现团结奋进的精神。
(九)歌谣:平海歌谣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创作。以平海特殊方言军声传唱,富有趣味性和生活性,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如这首《盲眼仔》:“白石仔,丢过河,盲眼仔,娶老婆,一对公鸡一对鹅。新娘不上轿,气死媒人婆。”
(十)纸扎:平海纸扎工艺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平海东门村杨氏祖辈的手工艺。主要工艺作品有:龙、凤、狮、鲤鱼、灯笼等。主要材料有:竹篾、斑鸠纸、彩纸、荧光纸、铁丝、浆糊等,体现了地方民间工艺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十一)偷青: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又有“元宵节”“灯节”之称)当晚,古城的青年男女,都会单独或者约好三五知己,来到古城郊外的田野里,偷摘少许的葱。芹菜、蒜仔之类的农作物,取其吉利之意。例如偷葱,有“聪明”之意;偷芹菜,喻为“勤奋”之意;偷蒜仔,则喻为“精打细算”。未婚的青年男女,还喜欢偷撕别人家门上贴着的“利是钱”(喜门笺)以示有喜,寄望找到一个好的对象。这种传统习俗富有特殊的趣味性。
(十二)摆盘:是平海古城民间的传统习俗,起源于明朝。主要分布平海城内的西北村和城外的西元村。西北村的摆盘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而西元村的则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举行。当天晚上,村里的各家各户都会准备各种材料,精心制成花样繁多的造型,放在盆里。然后按照顺序摆设在八仙桌上敬神和供大家观赏。其主要制作材料是:瓜果、蔬菜、鲜花等。
原文作者 余爱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