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发祥”麻花创始人—范贵林

家乡区县: 廊坊市大城县

一、人物简介
范贵林(1914-1989)“桂发祥”麻花创始人。河北省大城县西王祥村人,1914年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幼年丧父。
二、生活经历
1924年因旱荒与兄范贵材随母乞讨来津。
1928年,兄弟二人投身在李富贵麻花铺当小伙计,每天炸完麻花,沿街叫卖。1933年,又到刘老八麻花铺学徒,由于聪明能干,手脚勤快,很快就掌握了炸麻花的全部技艺。但两铺均因店主赌嫖堕落而倒闭歇业。之后,范氏兄弟就与人合伙在河东杜庄子炸麻花,不久,因地点偏僻又回到东楼在忠厚里开店维持生计。
1937年兄弟皆娶妻成家,各立门户。范贵林在海大道东楼购买一间土房,开设“贵发祥”麻花铺,其兄范贵材也在附近设店,取名“贵发成”。二人为各自声誉,暗比高低,在较量中范贵林技高一筹,生意日隆。
三、逐渐扬名
当时,麻花制作技艺墨守成规,千篇一律,以两三棵白条拧成叫 “绳子头”,用两根白条一棵麻条拧成称“花里虎”,皆用麻条拧成的名为“麻轴”。在竞争中,范贵林精于思考,反复探索创新,在白条麻条中加一棵含桂花、闽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条,炸出麻花香甜味美,堪称独特。而且经过多次试验改进,终于总结出酵面兑碱,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增减的配比方法,使炸出的麻花一年四季质量保持稳定。后又根据顾客需求炸制出一两、二两、半斤、一斤、二斤重量不同、大小各异的多种规格的麻花。这种夹馅什锦麻花风味独特,口感油润,酥脆香甜,造型美观,久放不绵,因而蜚声津门,倍受群众青睐。后由于贵发祥店铺地处东楼十八街,人们均以“十八街麻花”相称。范贵林亦随之扬名,被众人顺口取得“麻花大王”美称。

四、麻花事业发展
建国初期,贵发祥和贵发成本小力微,惨淡经营。不久,党和政府重视挖掘民间传统风味食品,范贵林曾受到市有关领导的接见。1956年初,天津市政府在市中心区,原天祥市场内举行全市风味食品展览会,范贵林制作的夹馅什锦麻花一经展出,抢购一空。
1956年公私合营,将贵发祥、贵发成两店并成一店。因范贵林技高望重而启用“贵发祥”字号。 1958年国家拨款重修店面,改“贵”为“桂”,寓意麻花投料中有桂花,且“桂”字较“贵”字典雅,此后“桂发祥”麻花遂饮誉海内外,成为天津名优“风味小吃”三绝之一。范氏兄弟皆在店内任职,掌握技术。范贵林坚持传统投料标准和操作技艺,使十八街麻花货真价实久盛不衷。
1959年,“桂发祥”麻花参加在郑州举办的全国商品展览会。1971年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都受到国内和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朝鲜前国家首相金日成也都来津品尝过“桂发祥”麻花。
1981年到1990年,范贵林创制的“桂发祥”麻花连续十年荣获市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被评为部优质产品,荣获金鼎奖。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又荣获银质奖。“十八街”商标获全国著名商标提名奖及天津市著名商标奖。
范贵林于1976年退休,但此后仍坚持授徒传艺,数年不辍。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彭佳姗(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