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灵石寺

家乡区县: 福建省福清市

    灵石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的灵石山麓,坐落于磅礴百余里、其势插天、峰峦九叠的灵石山主山芙蓉峰下。

    在唐代,灵石寺最盛时僧众达2000多人,田地千亩,山林万亩,形成寺院大地主经济。
明万历初年,殿宇圮毁。此时性麟禅师率徒众入寺经营,稍复清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性麟募缘,寺院有所修复。是时叶向高过访寺庙并赠诗《灵石访同我禅师》。明代少司空何乔远说:“相国遗诗尚可寻,山僧藉此镇祗林。”给复兴寺庙以很大支持。性麟离世后,其上首弟子曹源继主法席,重建法堂,请方册大藏经,内勤禅戒,外严道场,“诸徒子皆能仰遵遗范,克肖前懿”,灵石寺又恢复了生机。
民国21年寺庙遭土匪抢劫,僧众星散,寺庙荒废。民国30年,福州地藏寺尼姑性慈、德钦率众尼到寺开荒和整修寺院,此后遂为女尼丛林。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灵石寺仍由性慈尼姑住持。

   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灵石寺有18名尼姑,土地40多亩,雇工2人耕种。1964年灵石山建立的林业垦殖场,与灵石寺签定协议,保护禅寺,负责寺中尼姑的生活、福利待遇,包括老弱尼姑照顾、护理、医药费、埋葬费等责任。1988年该寺有僧尼12名,居士15名。

    创建于唐大中元年(八四七年)。初由林、赵二姓舍地,由常诵「七俱胝咒」的元修和尚修建为庵。唐大中四年(八五○年),始修建精舍名为「翠石院」。唐懿宗敕赐「灵石俱胝院」,有庵堂三十六个,僧众二千多人,田地千亩,山林万亩。宋朝寺院兴盛,入明后渐衰。明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高僧性麟和尚募缘,寺院有所修复,形成今天的规模。是时叶向高过访寺院,曾赠诗《灵石访同我禅师》一首。少司空何乔远说:「相国遗诗尚可寻,山僧藉上镇祗林。」给复兴寺院以很大的支援。性麟和尚示寂后,其上首弟子曹源继主法席,重建法堂,请方册《大藏经》,内勤禅戒,外严道场,「诸徒子皆能仰遵遗范,克肖前懿」,灵石寺又恢复了生机。清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道霈禅师募建天王殿,重修大雄宝殿,保留至今,而唐朝建筑仅存六根柱础。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寺院遭土匪抢劫,僧众离散,寺院荒废。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年),福州地藏寺比丘尼性慈法师、德钦法师率众尼到寺开荒和整修寺院,此后遂为尼众丛林。

一九五三年,灵石寺有十八名比丘尼,土地四十多亩,雇工二人耕种。一九六四年灵石山建立林业垦殖场,与灵石寺签定协议,保护禅寺,负责寺中比丘尼的生活、福利待遇,包括承担老弱尼师照顾、护理、医药费、埋葬费等责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法器均被捣毁。一九七九年后,逐步归还寺产。一九八四年四月,请回妙贤法师重振道场,福清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大雄宝殿。各种佛像由侨僧、法师、信士捐资雕塑。一九八六年建起一座新山门。一九八七年殿宇整修一新,塑造的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伽蓝菩萨、十八罗汉等佛像也告竣工。

朱熹曾作《游灵石》七言律诗一首,道出了灵石的逸致:百尺楼台九叠山,个中风景脱尘寰。危亭势枕苍霞古,灵石香沾碧藓斑。佳境每因劳企仰,胜游未及费跻攀。何当酬却诗书债,遂我浮生半日闲。

游银妹(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