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范仲淹

家乡区县: 湖南省岳阳楼区

在中国,只要是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范仲淹的。许多年来,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里都选有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做学生的都应当能背诵它。这一点知识,曾给我带来很大的运气。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年,作文题目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得当年拿到试卷,看到这题目,心就定了。我信笔写下“这是宋代良臣范仲淹在其散文名作《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就开始了议论。真是一挥而就。拿到分数的时候,得知语文得了百分,心下庆幸不已。后来读到评分标准,知道这句话很管用,包含了“宋代、良臣、范仲淹、岳阳楼记”四个知识点,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要扣去2分,真是好惊险啊。

一个人泽被后世,是无法估量,也是无法预测的。范仲淹生前绝对不可能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给千年以后的后辈们带来这样的好运。

我不仅景仰范仲淹,更感激范仲淹。但不知为何,介绍他的专著却少得可怜。作传的书不到10本,研究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能通过《宋史》中的“范仲淹传”多一点了解。这是目前最可靠的信史,也是一切研究范氏之作的源头。最近读到一本《范仲淹评传》,作者功力深厚,但因大量的考据和辨析,使得全书无法卒读。我只好再读《宋史》。《宋史》中的“范仲淹传”,不过5000余字,但是却把一个活生生的范仲淹写了出来。

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改名朱说,直到取得功名以后,才恢复范姓。他“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这一点让我感触颇深。早年丧父,是人生的大不幸,然而许多人却能发奋成才。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似乎都有着相似的命运。

范仲淹的人格更是让人钦佩。他出身孤寒,“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他待己苛刻,却乐于助人,“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宴如也。”不仅如此,他还“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他事母至孝,家风俭朴,乐善好施,甚至赢得了边民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敬爱。在他那个时代,能做到这一点,实在让人高山仰止,联想到他所倡导的思想,我可以断定,他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

范仲淹的政治品格同样值得人们追念,从他对章献太后的态度就可见一斑。天圣七年冬至,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宋仁宗率百官上寿。仲淹以为不妥,说“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并上疏请太后还政。太后崩,范仲淹做了右司谏,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仲淹却进谏说“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可是当得知章献太后遗命,要立另一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决军国事时,仲淹又坚决反对,说“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范仲淹的政治操守和智慧。他真是一代大儒,讲求忠恕之道,他敢于直言,敢于坚持,敢于“为尊者讳”。

他的庆历新政,守边之功,都随着时间远去日渐褪色了。倒是他为官初期与滕子京一起修建的“捍海堰”,至今还在我的故乡传为美谈。故乡人不忘先贤之功,将捍海堰称为“范公堤”。虽然黄海滩涂日益东扩,但是范公堤依然依稀可辨。

范仲淹一生的文字大多是策论条文,是公文写作。文学创作只是他的“副业”,但正是这些“副业”,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历史地看,人们有的时候是真的会“种豆得瓜”的。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范仲淹可能被人淡忘,但是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却光照千秋。他的文学作品多是精品。除了《岳阳楼记》之外,《全宋词》收有他的五篇词作,每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他的“将军白发征夫泪”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让人兴千古悲叹。他的诗作也同样出色,当你读到他的《江上渔者》时,自有一种幽思从心底逸出。

只有爱丽丝(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