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嘶岩寺,创于唐朝中期。位于普宁池尾马山东麓。寺宇为主座配左右两侧厢房,双凤朝凰式结构,占地约100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背靠狮山主峰,面临深涧;周围老树参差,古藤高持,穿云蔽日,鸟语花香;寺后千年古榕,冠若巨伞,覆盖主座大雄宝殿屋顶,根部神奇地露凸盘旋,宛若群龙护驾;寺前深涧皆若蹲若立的巨石,迭垒起伏,形似僧众聆听佛法;群石下,有深不见底神秘莫测的“无底洞”;寺左侧有状台骏马巨石,谓之“石马嘶风”;寺右旁有深邃狭谷,清泉于巨石下涓涓流出,源源注入僧厨,革冽清甜,称之为“洗钵流泉”。伫立寺前,远眺前方,大南山望天石似通天梯,小北山铁峰拱绕如屏;近观岩壑之下,后山水库浮光曜金,山青水秀,令人心旷神怡。古往今来,马嘶岩寺沐日月精华,凝山川秀色,幽静清雅,蔚为壮观,是佛圣地与揽胜之处。寺院左侧,有岩如骏马嘶内,庄严雄伟,因而得名“马嘶岩寺”。
马嘶岩寺创建以来,声名远播,香火不绝,吸引着无数游客。
岁月推移,古寺历经沧桑,于今仍巍然屹立,令人怀史遐思,追溯渊源。据传,此寺建自唐,高僧大颠禅师初创道场,距今已有1200余年。明嘉靖《潮州府志》载:唐代宗大历年间,隐逸名士杜竹轩隐居于潮阳戎水都古洞寨(即普宁市池发报镇马山一带地方)时,“继与大颠谈佛法,相得甚欢,为结庐岩前以居之”。现寺内存留清乾隆年间陈元德《题大颠马嘶岩道场》和肖麟趾《马嘶岩记》两方石碑及一口1.5米高,双人抱的生铁铸成的大钟,均记此事;并存留一块“敕赐马嘶岩禅寺”匾额,乃为珍贵的考古文物。[1]
今兹寺庵周围林荫环岩老树,参差蔽日。庙宇主座配左右两侧厢房,按潮汕民居格局称谓“双凤朝凰”是也,大门前有照壁围拱,开两侧山门,墙体天然岩石砌围,殿顶建造由清朝中叶名匠何先生(考未详)设计,用红毛灰(即水泥,红毛灰乃旧时我们没能生产水泥,依赖外国进口故称之红毛人贝灰),钢筋混凝土结构砼成人字型穹顶。据今约一百八十多年不坏,设猜是时西方传教士建造西洋风格教堂,何先生购其材料,仿其工艺,筑造而成,突破中国传统寺观土木结构,雕墚弄砌风格,且今研然完整不塌,盖也潮汕建筑土洋结合之发端玄始也。
岩寺座北朝南,背靠马山发龙入首,逶逦而下,前临深涧,若蹲若立之巨石,迭垒起伏,似僧众之听经,群石下面有深不可测坑洞,地脉通衢,禅人潜身幽涧习坐,蚊虫不扰,传为韦驮显圣,施法敛蚊,护禅所致。寺左流泉潺潺,出于石缝,妙趣环生,清冽甘津注入僧厨,经年不竭,醴泉冬温夏凉。此地原壤无水,传大颠饭毕锡杖往地一卓,泉为之出而洗钵,谓为洗钵流泉,寺后一千年古榕,遮天敞日如伞,覆盖主殿屋顶,根部盘旋若群龙护驾,周遭环境,古木嘉卉,幽阴凛冽,滴绿摇翠。
观夫寺后山势,群峰叠嶂,状若蛟龙奔拥而至,寺前两侧吐龙入趋平阳,状如狮象挟砂垂护。漫山枫树,时序苍翠,九月金秋气爽,登高眺望则夕阳西坠,落日余晖返照,山下湖泊,粼光交映,潋滟跃彩,水色空明如镜,倒映金碧辉煌;伫立寺门登眺幽雅,望远则大南山望天石林髻峰错落,似登霄云梯;左侧迹近,小北山铁峰,峦泛绿涛,烟岚缥缈,拱翰如屏;山清水秀,泉岩凭托,白云为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