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情难忘
14日,我们返回东台。车子越过海安县城,戈老提醒我们,车到“贲家集”(后叫“贲集”)一定要告诉他。当车子进入“贲集”(乡),小于喊:“贲集到了。”戈老特别兴奋,说:“贲家集是东台与海安两县的交界处。早年到上海求学,寒暑假返乡,必经贲家集,知道已进入东台,马上可以回家见到亲人了,大有‘青春作伴好还乡,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味儿。大上海虽然好,难消淡淡的乡愁。在外漂泊四、五十年,现在踏上故乡的热土,怎不令人高兴呢!在重庆生病卧床,周恩来同志常来看望我,知道我很思念家乡,父母弟妹存亡未卜,他安慰我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等抗日战争胜利了,局势太平了,我们两个苏北佬,结伴还乡去!’周公的一席话,对我是莫大的慰藉,增强我战胜病魔的力量”。梁培兰笑着说:“他真是想家乡想疯了,看他今天那副高兴的样子!”车子离台城越来越近,宝权老又高兴地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俄国古代有位旅行家,到世界各地旅游,几十年未归,在古印度呆的时间最长,与该国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若干年后,他回到祖国。当他踏上家乡的故土时,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五体投地,亲吻祖国的大地。我说:“戈老,您讲的不是印度电影《三海旅行记》吗?”他说:“没有错。那是五十年代很流行的外国优秀影片,我连续看了几遍。我现在真想下车,去拥抱亲吻家乡的土地,大呼:故乡,梦绕魂牵,我今天终于回来啦!”他眼中噙着泪水。我们说:“戈老,您年纪大了,就不下车罢,敬个礼好了。”他真的举起右手,认真地朝车窗外敬了个礼。故土情深,车上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戈宝权回来啦!”“戈宝权回来啦!”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全城。戈氏家族的人、戈宝权的“粉丝”,都慕名来访,与他叙旧,县第一招待所门庭若市,好不热闹。连台南乡的亲友都赶来,将他父母抗战避居该地寄存的书籍等送来。睹物思亲,更增加了戈老对双亡父母和亡兄的缅怀。
9月16日下午,东台县政府、县政协在人民剧场召开盛大欢迎会。打出横幅会标:“热烈欢迎戈宝权同志回乡讲学。”能容1200人会场座无虚席,都慕名前来一睹这位外交家、翻译家的风采。欢迎名人的盛况,开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先。那天他作了题为《从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到高尔基的〈海燕〉》学术讲演。未改的乡音,倍增亲切。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所创作的童话诗金鱼的故事,我国翻译时间之早、译者之多,都是创记录的,而以戈宝权的译诗最受读者喜爱,因而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前苏联革命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也有人译为《海燕之歌》,译者多多,尤以戈老的译诗最佳,热情讴歌了搏风击浪、一往无前的革命者的伟大形象,也入选初中语文课本。教育了成亿青少年,影响了几代人。一位翻译家,有两篇译作入选小学、中学课本,已是殊荣。(上世纪九十年代,戈老的散文《汩罗行》,歌颂了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又入选高中语文必修读本第二册,拥有更多读者。)演讲结束,台下阵阵掌声,他心潮难平,眼睛湿润了,情真意切地说:“我是东台人民的儿子。我是吃城河的水、西乡的米、东乡的盐长大的,乡情难忘。我的一切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他恳切的谢词,又赢得如雷的鼓掌。
戈老到玉带桥巷3号旧居,向人介绍了当年居住的情景,与老邻居共叙乡情。到西溪探望了离休的姑母绍静,又乘市政府小轮船去台南乡大樊村寻访了二叔戈公振夫人翟蕴玉的故居。参观了“黄海明珠”弶港。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欢迎。家乡的沧桑巨变,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人才辈出,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四、大丰讲学
应大丰县政府和文联邀请,戈老又访问了大丰。讲学后,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有关施耐庵的史料展览,他听说大丰和兴化正在争施耐庵的属地,他在欧洲访问,也存在几个地方抢名人的现象。他认为文化名人留下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应该资源共享,共同开发,互惠互赢。张謇先生在东台、大丰,废灶兴垦,兴工重教,培养人才,造福桑梓,戈老极为赞赏。
五、盐城谈“盐”
9月22日,盐城师专特派东台籍中文系教师王吉鹏到东台来迎接戈老,在师专礼堂为文科学生做了学术报告,很多学生举着笔记本请他题辞、签名,场景感人。应邀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1941年皖南事变时,宝权同志正在重庆《新华日报》社任编辑,他亲历了周恩来同志满腔悲愤题写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名辞的全过程,峥嵘岁月,心潮难平。他对馆里的负责人说,题辞我一定要写,不是几句就能包含的。直到1985年9月才将两大张题辞寄来,填补了军史空缺。《盐阜大众报》24日的第3版上,刊登了该报记者吕解生的“专访”《我的根在这儿——访问著名学者戈宝权》,配有摄影记者王一平拍摄的大照片。左上角还有戈老题辞手迹:“盐城,盐城,顾名义,您是出产盐的名城!/外国通常说‘人是大地的盐’,这是对人的美称!/祝愿盐城造就出更多的人才,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访问记见报后,在盐城各界产生很好的名人效应,大家很欣赏戈老将“人是大地的盐”能够和“盐城”有机联系,比喻贴切,构思新颖。关于这首诗如何出自大家的手笔,还有一个小的插曲呢。24日清晨,解生同志急于等戈老题辞手迹到盐阜印刷厂制版(当时尚无胶印技术),大早就来到戈老下榻的向阳楼,不好意思去叩门,在楼下徘徊。见我在散步,便托我上楼催稿。戈老其实很早就起床了,正在伏案写东西。见我来了,他高兴地说:“我昨晚想好一首小诗,权当题辞。如不合适,可以不用。”他就在白纸上飞快地写起来。写成,交给我送吕解生,还谦逊地要我提出意见。我说:“戈老下笔有神,比喻妙用,内涵很深。对‘外国通常说’我还欠解。”他说:“‘人是大地的盐’,语出《圣经〈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5章第13节。一般人认为《圣经》是宗教迷信的书,它还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富有哲理。马、恩、列、斯经典著作中常被引用。目前人们的思想还未完全解放,如明写是《圣经》上说的,恐怕难以接受,我就来个‘含糊其词’。”我和解生同志都钦佩戈老记忆超人,博览群书,洋为中用,寄寓对家乡的厚望。这首短诗,闪灼着他思想的光辉。
1983年金秋戈宝权回乡园梦之旅,天时地利人和,顺心如意,十分开心,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后来他也回来过几次,时间较短,没有这次从容。1991年夏,京、沪、苏等18家电视台联合制作《当代中华名人录》人物专题片,由导演金磊带领的江苏台《戈宝权》摄制组一行6人,陪戈老回东台,补拍了戈老青少年在旧居的场景。同年11月在京首播,荣获二等奖。1995年11月他回乡参加了国家、省、市三级有关部门举办的“纪念戈公振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后来就没有时间再回乡。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中,他“骥老伏枥,志在千里”(胡绳语),70多次,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文会友,交流学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我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派驻前苏联的使节,访苏竟达19次,到过境内很多加盟共和国,受到很高礼遇。他为中苏友好的黄金岁月和后来的中苏关系正常化作出了贡献。1988年3月1日,戈宝权荣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他在文化和外交方面的卓越贡献,党和人民不会淡忘。李鹏前总理赞扬他“传播世界文学名著,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江泽民前总书记的题辞“文化和友谊的使者”,则是对戈老最高嘉奖。
2000年5月15日,戈老因长期患“帕金森”综合症,仙逝于南京寓所。海内外新闻媒体都发了丧讯。成千人自发来到石子岗殡仪馆与他“告别”。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扎哈罗夫夫妇专程赴宁吊唁,慰问家属。大家都为我国文化界一颗巨星殒落而悲惜。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飞赴南京,主持告别仪式,对他的人格、文品、成就、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
《戈宝权译文集》(1—3集)、《戈宝权论文集》已陆续出齐。
“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励基金”,我国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翻译奖项,已颁发了多届。
2001年,在纪念戈老逝世一周年之际,《戈宝权纪念文集》和大型画册《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戈宝权》先后出版。中外知名人士撰文缅怀,尊崇他为一代宗师。中社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同仁用“平易·诚恳·无私·博学”八个字概括了他的大家风范。他是家乡的骄子,身后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盐城讲学时,他勉励乡亲,要做大地的“盐”,各尽所能,乐于奉献。大师凤凰涅磐,光辉一生,完成了一位老共产党员人格魅力的升华。我辈当与时俱进,珍惜盛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所作为,告慰先贤。
宝权英名长存,家乡人民永远缅怀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