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林岛 原名“长林子”。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宝清县境内,七星河与挠力河汇合的三角地带,形成一个宽广的湖泊,中央有一块突出水面的陆地,丛林尽生,故称“长林子”。1963年,中央新闻制片厂来此拍摄反映垦荒战士艰苦创业为内容的新闻纪录片“长林岛”,从此“长林子”改名为“长林岛”,今为国营五九七农场四分场场部所在地。长林岛总面积385平方公里。由于它的战略地位和自然隐蔽条件,东北沦陷时期曾是抗日联军的密营地。1957年,农垦部部长王震指示八五二农场黄振荣场长开发长林岛。黄振荣组织临近长林岛的八五二农场三分场第三生产队全体干部、工人进岛开荒。1958年数百名转业官兵分批进岛扩大开垦,到1959年发展成为五九七农场四分场。1992年全分场的耕地已发展到21万亩,号称“五朵金花”的23队、24队、25队、27队、30队经济效益在全场始终名列前茅。长林岛三面环水,水草茂密,是水禽天鹅、丹顶鹤、野鸭等良好的栖息场所,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历史今昔
长林岛是一个宝岛。它富饶而又神奇。这里曾盛传“插根筷子也发芽,抓把泥土攥出油”的美谈;这里也曾热颂“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砂锅里”的佳话。
建岛初期: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连当地老乡也鲜为人知的长林岛”,这个在文人笔下:“真是风萧萧,狼吠野鸡叫,遍地“万年蒿……”的地方,历经50载,通过复转官兵、知识青年、支边青年等几代拓荒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如今,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了塞北江南鱼米乡。
如果你有幸倘佯在它的大街小巷,或奔走在广袤的田野上,那高耸、雄伟的新纪念碑;那绿波荡漾的万顷良田;那四通八达的白色路面;那新颖、别致的住宅小区;那功能齐备的休闲广场;乃至连那阵阵令人陶醉地馥郁花香,那五颜六色地起舞彩蝶都会“告诉”你:
长林岛变了!变得使是你目不暇接;变得使你怦然心动;变得使你接流连忘返。
长林岛,总面积458356亩。隶属于黑龙江省五九七农场,作为该场的第四管理区,总面积名列各管理区之首。
翻开长林岛的发展史,一些清晰地数字会映入你的眼帘:1957年建场时,耕地面积仅2527亩。粮豆单产只有40斤。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等简直无从谈起。而50年后的2007年,耕地面积147450亩,总产69495吨,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5458万元,人均收入1万元,为国家提供商品粮 6.9万吨。这一个个闪光地数字,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演奏长林岛的巨大变化,在讴歌拓荒者的丰功伟绩。
半个世纪前,这里不过是一个孤岛,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岛上那厚厚地黑土层,油汪汪的黑土地,一直毫无声息的沉睡着。
1956年11月,王震将军电令852农场场长黄振荣组织力量开发长林岛。1957年3月7日,响应王震的号召,852农场3分场场长冯子明,农业技术员徐志,3队队长孙士勋,以及机务队长高洁等转业官兵乘马爬犁,踏破1尺多深的积雪登上长林岛,成为宝岛的真正主人,他们与陆续登岛的一批、又一批拓荒者,历经50载:“辟漂垡沼泽,贯二十里孤岛路,圩七里挠力,筑百里环岛长堤。亘古荒原终变良田家园,穷乡偏壤终成美丽宝岛”。
绿波荡漾稻花香。
建岛初期,长林岛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1957 年春季,拓荒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对长林岛进行全面踏察后,开始按规划,用5台斯大林—80号拖拉机垦荒10500亩,当年种植大豆2527 亩,揭开了大开荒的序幕。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20多年时间里,长林岛一直以小麦、大豆为主要农作物。
长林岛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发展水稻,得天独厚。1991年以来,伴随着农业产业调整的步伐,长林岛干部职工把发展水稻作为增收致富的阳光产业来抓,实现了水稻从无到有,从单一试种到规模经营,从低产到高产、优质、高效、科技示范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长林岛已成为名副其实地黑龙江垦区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水稻面积已达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 以上。2007年水稻总产6.5万吨,亩均 650公斤。种植、发展水稻,扩大面积,增加产量,不仅改变了本场职工群众的膳食结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北大荒商品粮基地建设,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如果你第一次来到此地,身临其境,目睹那绿波荡漾,稻花飘香的喜人场面,说不定,你真以为自己置身于江南鱼米乡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长林岛发展的关键是夯实了这个基础,掌握了这个命脉,旱能灌,涝能排,各种水利设施成气候。”亲自目睹长林岛变化的老场长夏龙文一语中的,说出了许多长林岛人的心里话。
四通八达路坦荡
长林岛的道路经历了从“水草路”——土路——沙石路——水泥路的发展过程。
建岛初期,岛内没有路,只是人们出行找草多的,水浅的地方走,人走的多了,逐渐地才淌出了路——“水草路”。
1963年10月,全岛人员总动员,仅用一天时间,修土路3500米,这是长林岛从南到北的第一条较正规的土公路。
1978年将通往各队的土路全部铺上沙石,成了沙石路。改变了以往交通闭塞,行路艰难的状况。
2006年以来,长林岛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小城镇建设驶入了快车道,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白色路面,已开始踏在长林岛人的脚下,2006年长林岛新修白色路面 3.2 公里。开启了修建白色路面的新局面。人们欣喜地看到,水泥路象一条条白色纽带将逐步取代沙石路,延伸到长林岛的各个角落,为发展经济服务,造福黎民百姓。
“要想富,先修路。长林岛的巨大变化除了治水外,很重要一条就是抓修路。四通八达地道路为长林岛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最早登岛的老复转官兵、今年已76 高龄、享有长林岛“活地图”美誉的徐志老人感慨地说。
住宅舒适心花放
建岛初期,长林岛的拓荒者大多住地窝棚、蒙古包、小马架。有的住在老乡家,与老乡住对面炕,还有的一铺炕上住两户,中间拉块布当间壁墙。那时,不仅住房简陋,窄巴,而且,还要时时提防蚊虫叮咬。
1959年,长林岛建起了第一栋20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盖房用的红砖是用茅草烧的,光烧红砖就耗时3年。如今,长林岛人90%以上的职工家庭都住上了砖瓦房。
继2004 年 ,长林岛第一栋5层面积7000平方米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后。2007年又一栋5层5800多平方米的住宅楼在黄金地段竣工。目前,长林岛已有132户居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特别吸引人们眼球的是,2007年,长林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首次建了一处别墅式的花园小区,拥有住房24栋,面积5700平方米,住户48户。那一栋栋造型美观,风格各异的新住宅,已成为长林岛小城镇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而载入史册。住宅的不断改善使越来越多的长林岛人喜上眉梢,心花怒放。
休闲广场人气旺
昔日,人们主要忙于生产、生活,根本无暇顾及休闲、
娱乐、健身。一个单位即使能建一个比较标准的篮球场也就是一种奢望了。
如今,伴随着长林岛经济腾飞,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
高,休闲广场应运而生。
始建于2005 年,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长林岛休闲广场,垂柳环抱,景色怡人,是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广场设有健身器材活动场,门球场,篮球场等场所,以及喷泉和造型美观的凉亭等设施和诸多景点,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好去处。
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伴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光,和嘹亮悦耳地鼓乐声,谈天说地,跳舞唱歌,练拳击剑,尽情地享受生活。
丰碑高耸多雄壮
2006年,投资20多万元改建的开发长林岛纪念碑正式落成,它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长林岛人面前。
碑高14.6 米,碑上镶嵌的“求实创新、奋发图强”八个大字,顶天立地,格外醒目。
纪念碑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伸出的大拇指,在由衷地为自身的发展、壮大而自豪。它不失为勤劳、淳朴、果敢的长林岛人,几十年如一日,继往开来,奋发图强,振兴宝岛的历史见证。
往事悠悠,岁月如歌。长林岛人的英雄壮举曾受到中央领导和新闻媒体以及影视界等部门的关注和青睐。
1981年9月万里副总理在省委书记杨易辰、总局副局长朱文熹等陪同下,来长林岛视察、慰问。
1990年6月7日,中央电视台、总局广播电视局、和农场广播电视局到长林岛联合摄制专题电视片《他——黑土地的骄子》——记录了中央农广校优秀毕业生,场长万金普攻克大豆高产栽培开发研究项目的事迹。
1963年6月中旬,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来岛拍新闻纪录片《长林岛》。
1958年5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我场拍摄大型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中的若干镜头。
1983年9月长影《神奇的土地》摄制组来场拍摄镜头。
1983年8月,全国作家协会也曾组团来场采访……
此外,这里还是世界银行重点开发点,1984年曾投资2364万元;这里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这里是天鹅、丹顶鹤、白鹭等珍禽和野狼、狐狸、狍子等动物的栖息地;垦区知名的“长林岛”品牌成了五九七农场的代名词。
大量翔实的史实,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彰显了长林岛半个世纪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发生的显著变化,以及它在社会上所产生的深刻地影响力、吸引力。它一再向世人昭示:长林岛已由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变得更加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在诸多显赫的成绩面前,在各种耀眼的光环下,勤劳、淳朴、果敢的长林岛人并没有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在党政班子的带领下,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续写崭新篇章,为使这一闪烁在三江平原上的璀璨明珠更加绚丽多彩,而求实创新,奋发图强,向新的高峰攀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