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沿革
编辑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河清镇始于宋,时名为庚蜍镇。场镇最初在临近的绵竹县绵远乡中学处,后来由于绵远河涨水,将场镇冲毁。在文化大革命时,临近的永河镇群众曾在地里挖出上游冲下的栓船的桩子以及当时庚蜍镇首的钢印,足可见当时的水灾之厉害。之后,场镇搬迁到现在的地方,为了纪念那次水灾,场镇立有一块石碑,因此名石碑镇。后因场镇地处河滩地,随后不久又更名为河坝场。再后来,后因场镇大北门有一道堰名为江西堰,一年四季水流不段,清澈见底,场镇又更名为河清。曾有湖广馆、广东馆、江西馆、福建馆、陕西馆等五大会馆,经济繁华。
2地理位置
编辑
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9′,北纬31°25′。
3民族
编辑
主要民族为汉族
4行政区划
编辑
河清镇下辖村:
桂花村
年丰村
宝华村
广红村
前锋村
白马村
金光村
荣华村
5河清镇人口数据
编辑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 )
总人口
19129
男
9663
女
9466
家庭户户数
6908
家庭户总人口(总)
19088
家庭户男
9651
家庭户女
9437
0-14岁(总)
3514
0-14岁男
1811
0-14岁女
1703
15-64岁(总)
13830
15-64岁男
7004
15-64岁女
6826
65岁及以上(总)
1785
65岁及以上男
848
65岁及以上女
93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8548
6经济、社会发展
编辑
概况
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1028万元,同比增长11.5%。工业总产值实现3.4亿元,同比增长39%;农业总产值实现7739万元,同比增长28.7%,粮食总产量达13992吨,生猪出栏 29018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39元,同比增加337元;财政总收入实现426.55万元,同比增长13.5%。国税完成85.8万元,比上年净增35.77万元。地税完成32.83万元,比上年净增9.94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
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2640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农业总产值实现845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工业总产值实现5058元;工业增加值1880万元,比上年增长4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80元,人平增加241元,粮食总产量达1418吨,生猪出栏29254头,财政收入实现385.51万元,增长24.35%;国税完成108万元,地税完成15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
农业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
2004年,投入2.5万元,改善了桂花、前锋、白马等村生产用水问题;投入10.05万元整修了台子堰,解决了广红及附近村组的农业灌溉难问题;投入48万元,新挖沉井8口,修复了河子防洪堤坝300米,新修沟渠1400米。?
2005年,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级财政投入150万元,在5个村34个村民小组修三面光沟渠2.2万米,投资20万元扩建前至桂花村道和白马至林丰公司村级道路共计9公里,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投资8万余元新修沉井8口,改造沉井7口。争取资金40万元,修复河子水毁河堤120余米。搞好测土配方工作,全镇已测土660个田块,取土样660个,在前锋4组、金光4组、白马9组推广示范测土配方肥400亩。?
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
2004年,大力推广“金优725、527”、“D优527”等新品种;推广优质杂稻示范栽培面积3000亩;实施“三百示范工程”,三个村共计3000亩;推广小麦、油菜、稻田保护栽播1500亩;推广水稻杂、糯间栽技术1031.6亩。以白马村、桂花村、金光村为基地,引导农民发展水稻制种。按照领一还二的模式,在桂花、年丰、荣华等村,发展养羊农户187户,养羊374只,户平增收800元。引进绵竹投资商,以富利食品厂为依托,在桂花村建成了3700平方米、年出栏肥猪3000余头的集约化养猪基地。以年丰村金花梨为示范,带动经济林木的发展。开展退耕还林,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170亩。深入细致做好富农工作,发放粮食直补奖金22.47万元。?
2005年,推广良种17000亩,其中优质稻推广4000亩;在成青路两侧建立三百示范工程1200亩,建成以桂花村、金光村、白马村为主的水稻制种基地共600余亩。巩固了桂花村农民生猪养殖协会,为该村养殖协会争取项目补助资金1万元。?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2005年,印发《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资料》20期,7280份,电视、广播宣传28次,简报22期,电教科技培训18次,参加人数2868人。在设立科普咨询摊点21个,服务引导、咨询解疑,赠送各种科技资料8000余份。先后还在8个村开展大、小春田管技、“三百示范工程”栽培技术、水稻制种、家禽科学养殖、畜禽疫情科学防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现场培训会50场次,参训人员56650人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