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文渠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文渠是贯通淮安三城(旧城、夹城、新城)的一条河流。千百年来,它引来运河水,供应着三城市民的饮用,排泄城市的雨涝。它孕育出淮安多少风流人物,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周恩来同志1960年一次接见淮安县委领导刘秉衡同志,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时说:“文渠呢,还有水吗?”“小时候,我常从勺湖坐小船,过北水关,到河下去玩。河下那时候可热闹呢!”可见文渠给这位伟人留下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

文渠同淮安的文通塔、镇淮楼、韩侯祠等名胜古迹一样,同样是淮安古老文明的象征。

文渠原为淮安城内的通水沟渠,最初名为“市河”,即城市里的河流。由于历史的沿革,“市河在治城中久湮”。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淮安知府丘陵、山阳知县刘谆引运河水“疏通行舟”,“淮郡三城向资灌输,兴文文渠导其源,市河涧河宣其流”,“为民间食用所赖,文风所系”,淮郡人文蔚起,士气民风,蒸蒸日上,故士宦民众称之为“文渠”。

文渠流经淮安三城共有水关九处。水关即水门,它的作用是控制文渠的进水和出水,以防水患,便利舟楫通行,保持渠水清洁。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淮安市(县)委、市(县)政府制定了淮安城市建设规划,加快了淮安城市建设的步伐,多次拨专款疏浚文渠,开拓了文渠进出水口,整修加固了桥梁,全部建成为钢筋混凝土桥。从西水关起经八字桥向东至三思桥,向北至石成桥全部用石块砌成混凝土护渠沟墙,并清理了渠道。现今由于自来水的普及使用,文渠主要承担着城市的排水任务。淮城镇人民政府还专门配备了文渠管理工作人员,经常负责清理文渠中的漂浮物、水草等杂物,以保持文渠渠水的畅通,防止了渠水的严重污染。现在文渠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古城淮安的大街、小巷。

ttt小丑(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