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一所村小,
38年的坚守,这就是苍溪县新观乡梓潼村小学教师王明昌的关键数字。王明昌在三尺讲台上追逐梦想,勤耕不辍,桃李芬芳,他的名字和故事被大家传诵......
两只拐杖,撑起一片天空
4月22日,记者随苍溪县国土资源局党员干部帮扶队来到新观乡梓潼村小学,为这里三个班级一个课堂的25名学生送来新桌椅,
“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不封口,小口里面装。同学们说说,这是个哪个字?”“高兴的‘高’。”正确!“在简陋的教室里,拄着拐杖的王明昌正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语文课,第一组的11个孩子在王老师的引导下“猜字谜”复习生字,11双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此时,间隔几步的第二组读二年级的10个孩子正在潜心完成上一堂课的作业,第三组的4个平均年龄四岁的孩子,则坐在小凳子上静静地等待……
记者隔窗而望,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王明昌把一只拐杖靠在讲台上,另一只拄左腋下,领读、提问、写粉笔字每个环节都十分认真。当有学生举手反映疑问时,王明昌拄着两只拐杖来到学生身边,俯下身子耐心讲解。“一个教室三个班,一个老师三拨学生,一心三用,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王明昌说,自己的身体不争气,落下病根子,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点都没降温。
一年前,一场车祸,让王明昌的右股骨严重骨折。在医院躺了一个月,他就躺不住了,硬是拄着拐杖走上了讲台。原以为一边治疗一边上课“两不误”,哪知事与愿违,他实现了尽快走上课堂的愿望,却再也没丢开拐杖。“以前,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打球、跳绳,身体很结实,而今杖不离手。都怪他性子急,太牵挂学生,都怪我们没有照顾好他。”新观小学校长蒲俊谈起王老师的遭遇很是自责。
“叔叔,我们王老师备课都是坐在床上完成的。”二年级学生张晶晶说。虽然学生只有25名,但涉及学前和一、二年级,要确保教学质量,王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备好各个年级的课,白天教学中还要特别讲究课程搭配。为了方便教学,王老师把床搬在教室后面,腿疼了就坐在床上辅导,同学们自习时他就坐在床上批改作业。
38年,像钉子一样钉在大山中
谈及过去、现在、未来时,王明昌说,“教书育人,来不得半点懈怠,我无悔我的选择,退休后我依然会关注这所村小。”
1976年,21岁的王明昌来到了海拔900多米的梓潼村小。当时每月的工资只有10多元,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这一干,他从青丝到白发,足足坚守了38年。这期间,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小,大多数老师都调回镇上或城里。但缘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需要老师坚守到“最后”,王老师选择了留下来,像钉子一样钉在了这大山之中。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十分了解大山深处孩子们的求学之路。梓潼村小地处新观、土里、石灶三乡交界处,这是偏远山区的孩子就地上学的一座‘哨所’。”王明昌说,目前他的25个孩子距离学校最近的也要步行10公里的山路,孩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只有3岁。承担3个村民小组适龄儿童的教学任务,是他人生中最光荣的使命。
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那份坚守。梓潼村一组的文于全学生,父亲病故,母亲外出杳无音讯,成了孤儿。王明昌得知情况后,主动承担了孩子上学和日常生活的费用。班上汪林、汪奇两名学生因父母残疾,王明昌从每月工资中抽出一部分捐助给这两家人......“宁可多付出一些,也不能有辍学的孩子,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我向共产党员看齐。”
38年的坚守,王明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许多学生走出了大山,他们把感恩化作一份份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也时刻铭记着大山深处的王明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