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潮剧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地区(汕头,潮州,普宁,揭阳,潮阳等地),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南国奇葩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新世纪以来,潮剧界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剧目传承活动。

潮剧现有的这批传统剧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当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辩本》《闹钗》《刺梁骥》《闹开封》等。在五六十年代,潮剧界能人甚多,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社会上的文人学者也无微不至地关注着潮剧,当时对传统的整理传承达到了一个高峰。专家学者对大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甄别筛选,绝大多数有提炼价值的剧目经过加工,成为潮剧的经典和保留剧目。这批剧目剧本紧凑,立意高,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音乐既保留了传统,也融入了新素材;动作设计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并保留了潮剧细腻典雅的特色和独有的表演程式。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在广州成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

陈燕珊(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