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城中学生的学风问题和深层原因之我见
这几年总听见有人说靖远县城里中学生的学习风气已大不如从前了。就这一问题我曾访问过很多人:“是什么让原本勤奋好学的风气日渐消逝的呢?”得来的答案五花八门,听起来各有道理但细思量都没有切中要害——要么是怪生活条件改善后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弱,要么就是怪教育界管理不力,或者再就是责怪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一而足。其实,这些看似堂皇的理由都是风气逆转的表现,是结果,并不是深层次的原因。
深层次的原因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流量的急剧膨胀,原本扎根于地方文化的心理机制,渐渐地出现了非地方化的趋势,而这种影响对于青少年尤为突出。大量的中小学生尽管身居偏僻的西北,却随时能够数家珍般给你介绍当下在大都市的流行趋势和价值观念,令人不得不为他们开阔的视野而惊讶。可是,正如文化学上认为没有根的文化不过是空中楼阁、表面繁华而已,缺乏历史感的青少年群体其内在精神实质是焦虑和悬浮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没有文化之根的群体不会懂得持之以恒和薄积厚发的真正历史内涵,其发展体现出不可持续的特点。因为,在他们面临困境之时,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找不到这样的历史榜样得以汲取精神力量,而那些生活在千里之外的榜样,会让他们产生遥不可及和并不符合本地情况的感受,所以这种“外地”榜样的力量并不能妥善解决“本地”人面临的危机。
那么结论就比较明确了,改善县城中学生的学习风气,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式就是大力弘扬本地历史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强大的文化导向力和号召力。而人就是这样一种需要群体认同的社会动物,养育我们的家乡恰好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最初和最基本的文化认同。在拥有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发掘隐含在当地历史中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地域历史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树立远大志向。
就本结论的实践性来看,有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需要阐明。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精神,自然就涉及到使用什么样的载体这一问题了。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近十年来,神州大地上新课程改革的呼声响彻云霄,部分师范类高校和地方教育机构都花了大量的力气去研究如何开发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教育专家认为适当而具备地方特色的新教材的推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加深对家乡的感情,从长远来看能够培养出一批脱胎于本土文化,有志于地方发展的青年才俊,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地方教材的开发在全国教育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就已经在全省范围内的中小学普及了地方教材,并且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历史试卷中设置了相关考试内容,把对地方教材的学习和考试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地方教材推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走过场搞形式。也许有人会问,现在高考是国家统一命题,学习地方教材,普及地方知识对中小学生将来考取大学的帮助不大,只能徒增负担,于学生的发展不利。这种担忧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对学生而言考取大学是人生中十分关键的一步。然而,如果我们把山东省的高考成绩与其他省份对比后,就会不再担忧——近十多年山东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一直在全国各省份中名列前茅,学生的刻苦程度和学习精神也在全国数一数二。除去山东省参加高考的人数众多高考压力大这一因素外,我们还应该考察一下是什么让他们的学生那样废寝忘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的?因为,高考的竞争压力在甘肃省也不轻松!
当然,教育是一项不能急于求成也耽误不得的百年大业,学风的形成和转变,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实现的,需要一个稳定而较长的时期,至少也应该是九年(三届毕业生)。客观的讲,靖远县城中学生学习风气的下滑,责任不仅仅在学校,还在社会——在于一个地域所提供的文化环境。
三、立足本土历史,开发地方教材
当下,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遍及中国各个角落,地方历史文化精神的缺失普遍存在。往日埋头于教材就能够取得极大成功的学风在新的课改大潮中渐次消逝,师生们在探索和挫折中一时也难以养成新的学风,终成今日之难看局面。
靖远县的学风颓势到底该怎么扭转呢?
首先,要明确教育和考试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化人才,换句话说就是教育最终给予一个人的最大贡献便是健全的人格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孜孜以求的素质教育目标。
其次,靖远的问题还是要靖远自己解决。在这个信息大爆炸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青少年很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的航标;班主任那些苍白的说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价值需求——教育急需一些真正具有说服力的精神力量。而数千年来靖远人民创造的文化精神资源和建国几十年来靖远县形成的巨大教育资源的值得挖掘,它们的价值应该被重视和重新认识,这些社会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教育的精神资源加以弘扬。众所周知,应对全球化浪潮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立足本土,走闪现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最终,要提振靖远县中学生学习风气的颓势,开发和编写地方教材是重要的切入点。靖远人一向自豪于本地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那为什么不在教育中贯穿这些本土的文化精神资源呢?大概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期,靖远中等师范学校的一位教师出了本侧重写靖远文化风物的文集——《无名花》,而我正好是在青少年时期比较认真的读了这本书,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就发生在本地的人和事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深刻的影响了我,使我深知于一个农民子弟通过什么途径和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不错的书没有再流行。近期,当我读过一本专门介绍靖远历史风物的《靖远史话》后,认为开发靖远的地方教材有了一个很好的蓝本或者说靖远有了一本自己的地方教材。当然,《靖远史话》还不是标准的地方教材,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不是按照课程改革要求而设计的。然而,该书记述了靖远有史以来纵横几千年的历程,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人文画卷,使读过这本书的靖远人立即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尤其会令妄自菲薄者逐渐认识自身力量在掌控人生航向时的决定性作用,这偏僻县域也会孕育出一代巨人的。
四、关于地方教材在县域范围内推广的设想
鉴于开发地方教材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靖远史话》当做靖远县小学初中的地方教材而加以推广,并且初步在小学毕业考试中尝试添加有关靖远县人文历史的内容,题目设置以常识为主难度应偏下。这样做既不会增加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丰富了阅读面,逐步帮助他们养成立足本地,面向世界的开阔境界。
那么在教材推广过程中如何解决费用问题呢?首先,应是县政府和教育主管单位本着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出发点,对该地方教材的印行给予财政补贴;其次,联系该书的编写者,请其让度版权于教育机构;再次,鉴于全县推广印数巨大,可以与印刷机构商议降低费用;另外,这些教材可以循环使用,即一所学校按照一个年级的总人数一次性购置后,让每届学生们都可以使用,而不需购买,这样不但减轻了县财政和学生家庭的压力,而且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教育是一项持之以恒、连绵不断的百年鸿业。最佳的培养模式莫过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地方教材对这种培养模式具有辅助功能,所以它的推行也需要长期贯彻和不断探索完善,不能因一时一地的得失就贬损其推行的价值,而应该至少以九年为一个周期。
有理由相信,当全县各乡镇培养的深受本地文化熏陶和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县城四所高中时,也是我县重振昔日优良学风之日。作为一名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弟,我的思考也许不成熟,但是一定满含着热忱和无限的祝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