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1月,中国共产党泾阳特别支部(以下简称特支)成立。之后,特支组织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坚持国共合作,壮大组织力量。1927年5月,特支改为地委,旋即改为区委。1928年4月,本县“交农”起义失败,党组织活动中断。至1933年,特支先后三度恢复,但均遭到国民党破坏。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本县党组织又逐步恢复。1939年3月,中共泾阳县委成立,至1941年9月,党组织活动再次处于分散隐蔽状态。1946年9月,中共泾阳县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委)成立,组织人民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国民党反动派。1948年11月,工委改属关中地委领导。1949年4月,撤销工委,成立中共泾阳县委。5月17日,本县解放。建国后,中共泾阳县委领导全县人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迈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
一、建国前的组织建设
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陕西也开展了驱逐军阀吴新田和反帝“非基”的运动(反基督教)。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使本县一批有进步思想的旅外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10月,在陕西学联工作的本县籍学生耿觉、陈靖、张焕文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耿觉等的倡议下,“泾阳旅省青年奋斗社筹备处”在“泾阳会馆”(在今西安市桥梓口)成立,推选耿觉、陈靖、吴成襄负责筹备工作。筹备中,创办《泾阳青年》,引导旅省泾阳学生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寒假,本县旅省、旅原(三原)泾阳学生在耿觉的率领下回县,以补习功课的名义在杨公祠(在今姚家巷)筹备建立“泾阳青年奋斗社”。1925年12月,“泾阳青年奋斗社”正式成立,主任耿觉,秘书张焕文,姚绍方、吕颖荷分别负责组织与宣传工作。奋斗社成立后团结全县青年学生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运动。在创建奋斗社的同时,耿觉委托庞继震、雷志学在县城东关开办平民夜校(后改为中山平民夜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道理。奋斗社和平民夜校的创办,为本县党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6年春,耿觉毕业回县,在县城县立第一高小(后改为姚家巷小学)以教师身份开展革命工作,积极在青年奋斗社和平民夜校中发展党员。1926年11月,中共西安地委派蒲克敏来县指导党建工作。蒲与耿联系,在第一高小成立中共泾阳特别支部,耿觉任书记。特支隶属中共西安地委,下辖县城县立第一高小支部、文昌阁教师讲习班支部、石桥县立第二高小支部、林桂巷女子小学支部和中共口镇小组,共有党员12人。同年11月,受中共三原地委派遣,本县人崔贯一在云阳建立党小组,次牟3月扩建为中共云阳特别支部,直属中共三原地委领导,崔贯一任书记。
1927年3月,中共泾阳特支改属中共三原地委领导。两个特支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吸收农民入党,4月和5月发展党员34人。
1927年5月,鉴于本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中共陕甘区委决定将中共泾阳特支改为中共泾阳地委(地方执行委员会)。同时,将原属中共三原地委领导的中共云阳特支改为支部,划归中共泾阳地委领导。此时,中共泾阳地委辖第一高小、第二高小、女子小学、机关、云阳、大湾村教师讲习班7个支部和中共口镇小组,共有党员61人。
1927年7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清党”反共,在陕西实行白色恐怖。为适应急剧变化的形势,中共陕西省委(同月陕甘区委撤销)决定减少与下级组织的联系。7月下旬,派蒲克敏来县,将中共泾阳地委改建为区委,隶属中共陕西省委。9月,区委领导人外出隐蔽。年底,本县党员由地委时期的61人降至32人,支部由7个减至3个。
1928年4月,党、团泾阳区委组织“交农”起义,被国民党三原驻军镇压。之后,国民党县政府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并层层设立“清乡团”、“铲共团”等法西斯组织,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本县党组织遭严重破坏,活动中断。8月,省委派员重组中共泾阳特支,由于国民党当局继续实行“清党”反共政策,新的党组织未能开展工作。
1929年7月,省委再次恢复本县党组织,受挫。
1929年8月至1932年底,本县党组织没有成立县一级领导机构,仅有两个支部,6名党员。
1933年1月,中共三原中心县委重组中共泾阳特支,下辖岳家、王浩村、渭北游击第二大队、第一高小、第二高小、许家堡、斜里孙7个支部,党员45人。
1933年9月,由于叛徒出卖,本县大部分党员被捕,极少数党员转移,党组织遭到破坏。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中共陕西省委进驻云阳,为本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至1937年6月,本县建立4个支部,党员24人。9月,中共云阳高小支部成立,直属省委领导。
1939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在云阳主持成立中共泾阳县委员会,中共云阳高小支部改属县委领导。6月,县委接转山西同州师范3个学生支部。9月,泾干中学支部成立。
1940年4月,因省委机关撤离云阳,县委改属中共三原中心县委领导。同时,县委接转安吴青训班撤离本县时留下的安吴堡、雒仵村、孟家塬、罗圈崖4个农村支部,成立安吴区委。8月,西安高中1个学生支部交由县委领导。
至此,县委下辖1个区委,10个支部,41名党员。此后,国民党反共活动日趋猖獗,按照上级“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1941年9月,中共三原中心县委通知泾阳县委书记调往边区,本县党员分散隐蔽,各级党组织停止公开活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为粉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中共关中地委根据上级指示,向国统区各县派出大批干部,秘密恢复和建立各地党的组织。是年冬,原国民党三十九军中共地下党员崔朝义(云阳人)受上级指派,由边区返县,成立中共云阳特支,崔任书记,直属中共关中地委领导。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9月,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反击国民党军队,使地方党组织及其领导方式适应形势的变化,中共陕西省工委在成立泾原工委的同时,成立中共泾阳县工委(工作委员会),但未给县工委下派工作人员,因此,县工委工作由泾原工委兼管。12月,又属渭北工委领导。为加强领导力量,渭北工委派涂洛克任泾阳工委副书记。至1947年底,县工委下辖云阳特支、磨子桥支部和九娘庙支部,党员66人。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推进,极大地鼓舞了仍在国统区坚持斗争的本县党员,也使长期在境外活动的县工委组织机构得到健全。是年秋,县工委与渭北工委分开活动。12月,渭北工委撤销,县工委改属中共关中地委领导。次年1月,关中地委任命谢玉田为泾阳工委书记,全县时有党员132人。
1949年4月,关中地委改称三原地委,撤销县工委,成立中共泾阳县委。5月15日,县委随军进驻鲁桥以北的埝口伍和峪口村,根据中共三原地委指示,县委设立12个区委。5月17日,本县解放。5月20日,县委进驻县城,着手组建工作部门和机构。至1949年9月,全县建立12个基层党委,37个党支部;县委下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党员发展至297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