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从战国晚期秦建县起,县衙设县令掌管全县政务,并设县丞(协助县令掌管文书及仓狱)、县尉(协助县令主管兵事)。汉以后增设主簿,负责文书簿籍。宋虽设县令,但多以京朝官执行其职务,称为知某县事。元设达鲁花赤,为六品正官,另由汉人作县尹,受其控制。同时增设司狱,以掌狱囚提控。
明时称县衙为县署。设知县(正七品),掌全县政务。续设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增设典史(典文移出纳)、巡检,共掌县尉事。县署内设“三班六房”。“三班”为壮班、皂班、快班,称为衙役。壮班负责呵道、门卫、传案、催科;皂班负责站堂、仪仗、护卫;快班(分步快、马快),负责传递公文,缉捕盗贼,维护治安。“六房”为吏、户、礼、兵、刑、工房,其办事人员称吏。吏房管吏制、吏规及吏的任免;户房管户籍和财、粮、税收;礼房管学务、礼俗祭祀;兵房管武试、缉捕、递解;刑房管刑、狱讼;工房管河防、水利及城防工程修治。
清初,政权机构承袭明制。知县聘师爷为其幕僚,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征税、户籍、缉捕等,典史掌稽检狱囚。后裁省主簿。至宣统年间,县署设知县一人,县丞、典史、教谕、训导、把总(实为正七品武职)各一员。杂役有门子2名,库子2名,民壮24名,快手、皂隶12名,禁卒8名,仵作4名,斗级4名,铺司27名,轿、伞扇夫7名,钟鼓夫5名。服务于县丞、典史的杂役有皂隶4名,门子、马夫各一名。
清末,本县基层政权包括乡、里、村三级。乡设总查一人,统管一乡行政及社会事务;设仓正一人,主管社仓粮食储存及发放事宜。里设里正、里副各一人,统管一里行政及社会事务。村设乡约一人,统管一村行政社会事务。
第二节 县公署 县政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