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电、信地区早在大革命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建中共组织。可是到一九二七年,将介石叛变革命,大屠杀共产党人,使茂、电、信的党组织与上级领导中断了一个时期联系。至一九三八年冬,中共广东省东南特委派香港学赈会青年回乡服务团刘谈锋和黄洛思同志率领二十六名团员(其中一大半是中共党员)来高州参加抗战和重建党组织工作。成立中共茂名县特别支部,发展吸收梁弘道、梁昌东、曹宗铨、杨飞、程耀连等十多位同志入党,一九三九年一月服务团党组织派黄洛思、张越、麦逢德等同志到电白县,从事建党的组织等工作。五月,高雷工委派陆新同志到电白,在霞垌宣布成立中共电白县中心支部,接着发展苏坚等十多位同志入党。一九三九年冬,党组织派陈有臣、程耀连、曾旭涛等同志到信宜县工作,于一九四○年一月成立中共信宜县中心支部,先后发展张昌仁等十多位同志入党。
从此,大革命停止活动十年的茂、电、信三县党组织在抗日救国的烽灭中恢复重建起来,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那时,经常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多次举办党训班,进行党章党纲、秘工、纪律、气节等教育,保证党员素质,提高觉悟和战斗力。同时及时带领党员深入那霍(电北)、云潭(茂东)、大雾岭(信东)等山区,着手建立抗战游击根据地。在云潭珍珠垌、企水、石鼓洞等村庄发展张杞才等同志入党。一九四○年建立了农村的一个党支部,这是在党组织重新恢复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从此,茂、电、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广泛深入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党的统战工作和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开展
“七·七”事变后,茂电信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党派来许多同志做张炎将军(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爱国名将,第七专署专员)和他夫人郑坤廉女士的统战工作。在党的帮助下,张炎将军和郑坤廉女士非常积极抗日,实行真诚的国共合作,主动要求共产党派干部来帮助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党组织派出大批得力的干部,直接参加和协助他组织抗日团体。以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在各地大唱抗日救亡歌曲,大演进步剧目,大讲我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广泛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组织阅读进步书报刊物,广撒革命种子,组织抗日力量训练军、政干部和救护人员。镇压汉奸恶霸许宝石、许伯伦、林绳武,灭敌人威风,长人民志气,提高群众觉悟,做好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茂、电、信抗日救亡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如火如荼地蓬勃兴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出现茂、电、廉、化、吴等县市抗日救亡的全盛时期。
一九三九年底,国民党南路行署再次掀起反共反人民的高潮。蓄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寻端进迫张炎下台,借“周、文”事件,扼杀摧残抗日力量,驱逐香港青年回乡服务团,勒令解散学生队等抗日团体。中共茂名中心县委在南路特委的带领下,坚决执行“三坚持三反对”的方针,团结发动广大人民,开展反逆流的斗争,掌握党的“三大法宝”,争取时局好转,将抗日救亡运动继续推向前进。
执行“隐蔽精悍,长期伏埋”的组织方针,将已暴露的同志撤走,未暴露或已有所暴露,但仍可立足的同志,以种种方式,通过各方关系隐蔽下来。有的到乡下当教师,有的复学,有的打入敌人要害部门做内线工作,或去当乡保、甲长,搞“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党的领导机关也迁到偏僻的农村,避开敌特锋芒,站稳脚跟,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国民党在高州的三派势力,弄清各个派系的过去和现状,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把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过来共同对付主要的敌人。
高州民国日报是国民党在南路唯一较大的报社,原是敌人的反动舆论阵地。从一九四一年下半年起,党组织在该报社建立秘密的党关系,把它争夺过来变成了党的宣传阵地。起初,党组织知道一位曾参加过我党的青年赖浩勋的叔父赖汉(是邓龙光的外甥)当报社社长的关系便布置赖浩勋搞到副刊编辑的职务。介绍我地下党员梁恩波当电讯编辑,后又介绍进步人员梁浩熙进去当电讯付编辑,党员梁之梗当校对。至一九四二年下半年,党员车振伦的舅父江柏劲当了社长,利用这个关系,派进一批地下党的骨干去控制了整个阵地,有效地发挥这个阵地的作用,以争取言论自由,争取民主,扩大政治影响,收到团结教育人民群众的效果。
高州民国日报的占领和发挥作用,不但是政治、文化宣传上的成功,更主要的是党的统战工作的威力,是党的斗争策略的成功,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战工作大显神通。例如当时的统战对象有如下几种类型和人物:
对江柏劲、赖汉、叶世英、冯树声等做工作,这对争取民国日报起了重大作用。对梁同寅(高州中学校长)、车鸣雷(茂师校长)、潘文芳(女师校长)、赵灼(会计学校校长)、丁宗城(茂中校长)、黄嘉桂(女中校长)做工作,这对争取和巩固发展中学阵地起了重大作用。对杨东虎、曾邦运、卢叔度、梁之模、陆树风、熊夏武、周梦吉、梁其荣、沈毓年、张仲熙、张锡德(高州中级法院书记官)、汤鲁焕(海珊中学校长)、梁锡英、吴麟瑞等抗日爱国、进步民主、有学问、有才干、有影响的高级知识分子,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之中有的人成为中共党员或进步人士……
抗战时期,高州是南路的文化中心,那时就有十多间中学搬来或设在高州城。茂名地下党领导人,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力开展青运工作,通过茂名县民众教育馆组织读书会,公开、秘密地发展吸收了五、六百名思想进步、政治可靠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入会、公开组织阅读鲁迅、高尔基等革命作家的文艺作品,开展专题讨论,座谈、辩论等,秘密学习马、恩、列、斯、毛泽东等著作,在读书会内个别发展较坚定可靠的革命积极分子中吸收入游击小组或入党。
当时党的组织鉴于农村农民工作进展较慢,决定把工作重点转到农村,深入农村培训农民骨干教育,发动农民,秘密扩大发展游击小组队伍,直至一九四四年底,已有游击小组成员五千多人。茂名的东、西、南、北四个区都布满了游击小组的组织。游击小组在茂、电、信各地崛起,为后来的武装斗争扎下坚定的根基。
茂、电、信人民的武装起义斗争
一九四四年,日寇发动湘桂线战役,南路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坚持反共反人民。南方局指示南路特委,在敌后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特委遵照南方局的指示,布置南路各县党的组织,积极领导人民部署武装起义。中共茂、电、信党组织坚决执行南路特委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独立自主的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一九四四年冬至一九四五年春,茂、电、信各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纷纷举行抗日武装起义。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沙田伏击战打响了高州人民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拉开了茂、电、信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序幕。沙田伏击战后,南路特委任命陈华同志为茂、电、信特派员,统一领导茂、电、信地区的工作。特委指示今后的中心任务是搞武装,迎接王震南下大军,配合廉、化、吴人民和张炎的起义,建立抗日根据地,要求茂、电、信于一九四五年春节前后,全面发动武装起义。
茂、电、信党组织即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初,在电白羊角召集三县领导骨干学习讨论特委指示,办训练班,钻研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全面布置武装起义。会后,茂名县的东、西、南、北四个区和电白、信宜两个县都很快地搞了起来。茂东的杨进瑞在泗水,郑光民在云潭,茂西的黄达荣、梁德玉、廖树荣在伦道,茂南的车振伦、李嘉、郑奎、钟正书、龙思云、李颐年在陈垌、飞马、烧酒。电白的庞仲道、严子刚、陈广杰在羊角、马踏、华楼,信宜的陈志辉在桄榔东、桄榔西等地相继燃起武装起义的烽火。
这次武装起义由于敌强我弱缺乏武装斗争经验,结果受挫。起义虽然受到挫折,但从此茂、电、信党组织开始真正掌握武装,即从赤手空拳、手无寸铁到掌握武装,在茂电信点燃了革命武装熊熊烈火,锻炼了干部,教育了群众,为以后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此后,我党转入云潭山区实行隐蔽斗争,抓好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形成星罗棋布的大小的游击根据地,为茂电信人民全面抗战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