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故城

家乡区县: 柘城县

柘城故城城址底层的龙山文化遗址说明,至少5000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栖息生存。

远古时代,三皇之一的炎帝朱襄氏在此建都。

夏代时,这里称“株野”,大概生长着茂密的株树植物。

商代,又称这里为“秋地”,也是因为这里禾苗生长旺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始在这里设置“柘县”。

公元前209年9月,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不久就向西北发展,并攻克柘县城。

两汉,柘县、傿县并存。从西汉开始,人们在柘县城的四周夯筑高大坚固的城墙。其城墙周长十一里,高二丈,墙宽一丈八尺,城外濠池也为一丈八尺。北城是以夯土堆积而成,十分坚固。每至梅雨季节,城外水势高涨,城内虽地势低洼,但因城池坚固,大水也不至淹没县城。根据史志记载,西汉时期故城城墙多次修缮。

西晋,柘县废,并入宁陵县。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恢复原县名,称“柘城县”。

明成化元年(1465年),柘城县城墙坍塌。

成化十三年(1477年),柘城知县甄儒将城墙修缮。

明正德六年(1511年),农民军刘六、刘七等作乱,署衙同知韩补对城墙进行了维修。

正德十一年(1516年)至嘉靖十七年(1538年)间,柘城历任知县胡世忠、于濠、高举、王瓒、艾景贤、冯钺等,都对城墙进行过维修。当时的城门有四处,东门叫瞻鲁门,南门叫永安门,西门叫仰京门,北门叫长乐门。四门均建有城楼、女墙(城墙上的矮墙)。女墙是以蓝砖砌成。

据清光绪《柘城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因柘城居于黄泛区,随着黄河的屡次泛滥淤积,城墙外的地面被一次次的黄水尘沙越提越高,虽然柘城人民与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终于没能阻挡住洪水的侵袭。黄河自野鸡岗决口,河水沿着旧黄河从西北方向涌来,直冲县城,城墙坍塌,雨水夹杂着河水注入城内,官署民居被淹没殆尽,城内居民移居南关数十年。从此,古县城荒废,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北旧湖。柘城故城被淹没后,居民逃至城南的高岗地带避难,形成居民区。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鉴于师尚诏作乱,知县姜寿倡率众人在城南重建新城。城周长四里,高二丈,城墙宽一丈余,并在城外开凿了无水城壕,绕城一周,深一丈,宽三丈。建有四门,东为迎熙门,南为向明门,西为望汴门,北曰拱辰门。四门修筑城楼,旧南门处建县衙,用于署衙办公。‍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刘田重修四门城楼,将女墙改为砖墙。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冯榛重修东、西二门,建8处敌台,15处警备通道,并在四门城楼外用叠砖修建了吊桥,以防流寇入侵。

明崇祯九年(1636年),知县冯鸣玉与县内知名人士杜齐芳、刘心乾等创修砖城,改南门外为向巽寅阳门,且将城壕挖深。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县城再次毁于流寇。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知县朱用溱进行了修缮。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县张绎再次对城楼进行修复。在城墙上建敌楼12座,垛口997处,并加固了四门吊桥。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北城被洪水冲塌,柘城知县史鉴捐资修缮。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柘城知县周梦龙同县内知名人士一道捐款修缮,城内居民的安全得到保障。

清咸丰四年(1854年),城池被捻军摧毁。

清咸丰五年(1855年)春,柘城知县王元绪对坍塌的城墙、城楼等进行了维修。

民国之后,柘城城墙渐渐失去其保境安民的作用,再没有维修过,直至渐渐推平。如今,只剩下北旧湖西侧一段长500多米的故城西城墙。

2000年,柘城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柘城故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柘城故城虽然变成北旧湖,但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清代邑人有“平湖风静浪花低,贴水双飞乳燕齐,矣乃一声烟日上,轻舟间放柳塘西”“溟接一天碧,霞连两岸红”的诗句。湖内及周边有夏姬墓、瓷神台、锦鸡园、朱襄王庙旧址、柘城故城遗址等。

如今,残存的西城墙像一位受了伤的老者,躺在大地上,默默注视着柘城的沧桑变化,为这方古老的土地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开始懂了(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