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福清历史上居民迁徙频繁,特别是近现代海禁打开后,不仅与内地往来频繁,与海外交流也多起来,这必然影响到福清地方的语言状况。在福清境内通行的主要方言有福清话、南话和兴化话。福清话即福清方言,南话即闽南方言,兴化话即莆田方言。福清与福州相距60公里,其方言属闽语闽东区侯官片方言,从方言分区上说与福州话具有许多方言共同特征,属同一类方言,主要有:
(一)口语里保存不少古音和古词:例如:“来”字,《诗经.君子于役》中的“鸡栖于时,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古代“来”应读成“梨”,这样才与“时”合韵,而现代“来”在普通话中读成“lai”,与古代读法完全不同,只有在福州和福清方言中,“来”读成“梨”,保留了中原古音。类似例子还在“中”、“转”、“沉”等字,福州和福清方言都与中原古音相近。
(二)福清方言和福州方言的声韵母相同,它们都有15个声母: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营蒙语出喜。都有36个韵母: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针,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知,奇梅歪遮沟。其中“金”与“宾”,“梅”与“杯”,“遮”与“奇”相同,实际上只余下33个韵母。只要能读准上述15个声母和33个韵母的福清方言读音,凭借《戚参将八音》,就会读准听懂福清方言。
(三)福清方言和福州方言都保留了中原古音的人声调式。
但是由于福清地处沿海,背靠山区,山高地阔,与地处风轻水暖闽江畔的福州不同,生活习俗与交流环境不同,福清方言与福州方言有如下几点差异:
(一)福清方言的齿间清擦音,如上述中声母中的“时”,“喜”,而福州方言中应读成舌尖前擦音。
(二)调值:福清方言与福州方言都是七个调类,但在调值上正好相反,尤其是阴平、阳平两个调的调值,使人一听即能分辨出福清话与福州话。福州方言轻且软,而福清方言则重且镇。
闽南话是福清第二大方言,说闽南方言的人数约十万人,大多沿福厦公路两侧居住。福清境内的闽南方言是闽南人迁徙带来的。据一些族谱记载,闽南人在福清落脚历史约有三、四百年。
福清闽南话方言区主要有:
阳下镇的芦院、埔尾、油楼。奎岭;音西镇的洋埔、音埔、溪前;宏路镇的大埔、龙塘、金印、周店、圳边;上迳镇梧岗、下井、南湾、县圃;渔溪镇的联华、侨丰、步上、上张、双墩、苏田、南升、柳盾;东张镇的先进、丰岭、濒底、香山、先锋;镜洋镇的红星、东升、长征、上店、波兰、光荣、东子、下墩、齐云、石子磊;一都镇的美垄、左岭、利坑、普礼、王坑、东山;江镜镇的吴塘。
福清还有少数地区讲莆田方言,他们主要住在新居镇(除棉亭村和东楼村的刘盾、后山尾自然村外);东张镇的下溪底、金芝、双溪、崔后、芦岭、祭山;一都镇的过溪、后溪;江阴镇的下石、小麦屿。除新居镇和小麦屿外,其他地区莆田方言区的居民,散居在说福清方言的居民中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