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于10月21日至24日在云南省博物馆举行。永仁县文化体育局代表楚雄州参加了博览会,并成功组织了彝绣彝装和苴却砚展览。我县的民族工艺品,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商品成交现金达28485元,订购金额达2万余元,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一行5人在余江武副县长的率领下,自始至终参加了整个活动,我个人感触颇深,感想很多,信手记下了这些文字,权且作为向全州人民的汇报材料。
惊叹——第一次见了这么多外国友人
这次博览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云南省文化厅主办,由云南汉荣轩民间工艺行承办。参加博览会的有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民间工艺大师,他们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前偶尔在楚雄和昆明的大街上见过外国友人,但这次博览会真让我开了眼,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白头发白皮肤蓝眼睛,黑头发黑皮肤黑眼睛,世界上各色人种都来到了昆明,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而且肤色这么齐全的外国友人。更令我惊奇的是,外国非常注重民族工艺品及其工艺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外国的民间工艺大师都能享受很高的待遇。
他们制作的工艺品或丝或麻,或石或木,取材简单,构思巧妙,基本上是原生态的艺术品,很难和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
开幕式当天,中国民族工艺品协会李副会长,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秦光荣同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晏友琼女士,云南省文化厅厅长贺光曙同志等领导,及外国部分专家、学者和民族工艺大师出席,并到各展厅参观慰问。来自北京、天津、江西、上海、山东、河北等省的民间工艺大师现场表演了捏泥、剪纸、瓷雕、彩绘等技艺。我省各地州市都派出代表团参加博览会,我县的彝族服饰、苴却砚,大理剑川的根雕,腾冲的黄龙玉,蒙自的普洱茶文化,大理的大理石画艺术是来宾最关注的工艺品。
难忘——丹增副书记和我们亲切握手
10月22日,省委副书记丹增同志在世博吉鑫园举行晚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民间工艺大师以及各展团代表参加,我们有幸被邀请参加。席间,丹增副书记到各桌敬酒,来到我们这一桌时,文化厅领导介绍我们是全省各地州市的参展代表时,丹增副书记非常的高兴,一一询问了我们的姓名、工作单位、参展的项目,并和我们亲切握手,他叫服务员给我们斟满酒后,他高举酒怀向我们敬酒。敬完酒后,他给我们讲了话,进行了鼓励。这时,服务员迅速递过了话筒,翻译也迅速跟了过来。他对我们说:“我们云南,民族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民族民间工艺很多。这次大家来参展,展示了云南民族文化的魅力,我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感谢你们。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为打造民族文化大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没等翻译员翻译完,全厅响起了一片掌声。
晚宴上,我们还观看了吉鑫园宴舞,该宴舞主要由傣族服饰和舞蹈、佤族服饰和舞蹈、白族服饰和舞蹈、南昭风情表演构成,可惜没有把彝族舞蹈和服饰融入其中。我想若宴舞融入了我们彝族服饰和舞蹈,那一定会更美、更吸引人。
意外——我们成了“名星”
参展的几天时间里,来观赏彝绣彝装和苴却砚石的朋友很多,由于我们印制的宣传资料较少,很快便被参观者全部要走了,后面几天里来的参观者,总是东问问、西问问,我和余副县长穿着马甲出现在展位现场,广播局孙副局长既当摄影师,又当讲话员,大家一天解说介绍下来,总感到筋疲力尽,口干舌燥。特别是北京、深圳和昆明的几家服装公司,对我们的彝族刺绣和服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要求我们给他们留下地址、联系电话。一时间,找我们签名留地址的人不少,我们成了整个展厅的“名星”。
这一天我们的彝绣服装卖得特别火,我们穿戴的彝绣马甲都被客户从身上剥下来买去了。更为严重的是,我和余副县长都分别答应将一套彝族少妇服装卖给北京和深圳的顾客,而且都约定在10月24日即将闭馆时提货,两位小姐也果然守约,都如期而至,而且也同时都要购买这套服装。这下使我非常为难,卖给北京的记者吧,深圳客户是我答应的,卖给深圳的杨小姐吧,又失去了宣传我们民族文化的大好机会。最后,我把彝族少女服装卖给了北京的记者小姐,又向深圳的杨小姐推销了彝族花挎包,并给她留下了联系电话,她才乐意地接受了。
尾声——说说收获、遗憾和紧迫感
四天的时间,我们结识了很多朋友,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期间,省文化厅范建华副厅长,省文物局张永康副局长,云南民族大学杨德鋆教授,省民族博物管起国庆副馆长等领导专家到永仁展厅,对民族工艺及工艺品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对展厅的布局安排作了指导,杨德鋆教授还对“彝族赛装节”的项目申报,对建立永仁县彝绣彝装博物馆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张永康教授也表示选个时间来县里交流,应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次活动遗憾还是不少的,遗憾之一是准备不够充分,由于是首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经验,宣传材料印制过少,宣传内容相对狭窄。刺绣作品也带的少,供不应求。今后这样的活动要积极参加,而且要当作宣传永仁、宣传永仁民族文化的大事来组织。遗憾之二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我们民族文化底蕴是深厚的,也很有特点个性,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好评,然而我们的刺绣是家庭作坊式的,作品还上不了档次,商品周转速度太慢,式样过于单调,人员素质偏低;苴却砚是我县的一个传统工艺,1985年攀枝花加大了发展力度,生产苴却砚的工厂不下二十个,生产规模也很大,年产值在一千万元以上,现在昭通也在用苴却石制作金沙砚,而且宣传力度很大,这次展示会特意为省委主管文化产业的领导打造了两方礼品砚。他们提出要在一年内实现产值100万。这对我县苴却砚的发展形成了压力和挑战。
成功已成为历史,而对现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道路还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走好每一步,我们的民族文化一定会走向成熟和辉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