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潭是东江革命斗争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
高潭地处惠东县东北部山区,南接海丰县,北邻紫金县,东靠陆河县,东北还与五华县相近,是海陆惠紫五五县边区的中心地带。在纵横几十里的土地上,耸立着许多高山峻岭,奇峰险嶂,其中以五指嶂、上岩石、下岩石、乌吨、五马归槽、参天嶂等最为雄伟巍峨。
1922年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同志到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1923年春,在高潭所辖24个乡相继成立了乡农民协会的基础上,“惠阳县第三(高潭)区农民协会”在水口乡的蔚起山房正式成立。高潭农民在农会的带领下,实行减租减息,从最早的二五减租到最后提出不用交租。同时建立了农会自己的武装---农民自卫军,与地主及封建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生死搏斗。1925年5月,在国民革命东征军联络副官、共产党员何子宗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在高潭发展党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高潭特别支部,代号为“高添寿”。
1927年秋,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先后迁至中洞百庆楼办公;同年10月,南昌起义南下部队的部份队伍到达高潭中洞,在东江特委的领导下,将之和当地部份工农讨逆军一起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同时在中洞创立了我军历史上最早的红军兵工厂、红军军装厂、红军医院、红军俱乐部和东江特委印刷厂等革命机构。1927年11月9-10日两天,在东江特委的领导下,高潭楼下角黄家祠召开了“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 宣告成立。嗣后,广州起义军改编的红四师, 也辗转到达东江和红二师会合,东江土地革命斗争迅猛向前,促成了中洞后方根据地建立和发展。高潭中洞,当时被誉称为“东江红都”、“红色革命心脏”。
1928年3月以后,海陆惠紫红色苏区遭到国民党军反对派的重点“围剿”,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中洞后方根据地更是遭到极为惨重破坏,红二、四师在艰苦奋战中,也损失很大,大批革命群众和红军遭到屠杀和迫害,到处是一片废墟,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但是,在白色恐怖下的高潭苏区人民,没有被敌人的屠刀所吓倒,相信共产党还会回来,没有放下武器,而是他们转入地下,继续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高潭人民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发扬革命精神,成立抗日自卫中队,支援配合东江纵队,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45年5月,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五县边区民主政府在高潭杨梅水马家祠成立。解放战争时期,高潭成立了流动乡政府,重建武装,筹款筹粮,积极支前,终于迎来了革命胜利。
在20多年的艰苦斗争中,高潭人民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高潭人民为之付出了2800多个血肉之躯,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高潭被誉之为“广东的井冈山”。
文章原作者 西子论坛 南海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