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第一句就说:“环滁皆山也。”各种文集中对这一句话的注释,大都只说“环:环绕。滁:即滁州。”那么“皆山”又指哪些山?共有多少座山?却从未见有人具体注释过。据《朱子语类》第一三九卷称:“欧公文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可惜,我们今天连欧阳修原稿中概括叙述的“凡数十字”都已见不到,难怪一般注释家只好略而不谈了。
单说“环滁”的“滁”字,小而言之,仅指原来的滁县,即今日的滁州市,那么在它的东西南北四面,共有大小山头约七十座(详见附注)。如果大而言之,指宋代的滁州州治范围而言,它包括今天三个县以上的地区,那么其山峰的总数,就不是几十座,而是几百座了。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刊出了王俊坤的《“环滁皆山”小议》一文,编者在第一版把它列入“今日本报要目”。并赫然宣告说:“欧阳修观察有误,谬写‘环滁皆山,——请看第二版《‘环滁皆山’小议》。”·翻到第二版,《‘环滁皆山’小议》一开头就武断地说:“到过滁州的人都知道,滁州除了城西和西北方向有山以外,东和东北方向皆不见山。欧阳公所谓‘环滁皆山’与事实不合。将一‘滁’的范围从州治所在地的滁城,扩大到整个滁州(包括现今滁县、来安、全椒三县),‘环滁皆山’还是得不到坐实。……所以‘环滁皆山’的描述有观察失真、概括失当之谬……使人颇感不解的是,自《醉翁亭记》间世九百余年来,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却无人敢对其首句有所誉议”。接下去,还发了一大通议论,说什么“其一,读书应戴自己的眼镜”,其二,不必为名家、名篇讳言……应该旗帜鲜明地指出其谬误”云云,这里就无须多引了。
这位作者是否曾经乘车经过滁州车站,我自然无从断定。但可绝对肯定地说,他不仅没有到滁城周围实地看一看过,甚至连《滁州志》、《滁县乡土志》、《滁州市地名录》这一类最起码的现成资料,也根本没沾过边,却公然就“敢”“戴自己的眼镜”大发“訾议”,不仅“旗帜鲜明地”诬陷欧阳修“谬误”和“失真”,而且把“九百余年来”的读者一概骂倒。如此拿腔做调,信口雌黄,俨然“唯我独革”的文风,跟我们在“文革中司空见惯的那些所谓“革命大字报”的语气,何其相似乃尔!然而今天总不会再出现一个秦始皇,能挥起那根神话中的“赶山鞭”,把那些客观存在的山头,纷纷赶下海去吧?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kalakala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