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姑娘房]
永仁县中和镇直苴地区的彝族,目前仍然保留着这样一种串姑娘房的传统习俗。姑娘长到十二、三岁时就认为长大成人了,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居住。白天放牛、干活或读书,晚上天一黑姑娘们就在姑娘房围着火塘积麻纺线、挑花绣朵、谈笑对歌,等待着小伙子前来串姑娘房。每当夜幕降临,小伙子穿上羊皮褂,带上手电筒,吹奏着竹笛或哔噜或响篾或树叶或打着口哨,来到姑娘房。小伙子进入姑娘房后,可以用手电筒照射姑娘的脸庞,看看相貌如何。边照射边无拘无束地喊着“宝宝色、宝宝色”(汉意为摸奶),如果小伙子看上姑娘,可以任意抚摸姑娘的胸部,甚至可以抚摸姑娘全身的每一个部位,姑娘们都一般不会直接拒绝。姑娘可以留宿来会自己的小伙子,二人同床和衣而睡,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都习惯了,见惯不怪,无拘无束。
[跳丧]
死了人,亲人去世,都会悲伤而哭泣,这是人之常情,除非不孝之极,谁会去欢歌舞蹈?永仁县彝族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跳丧习俗——跳丧舞,彝语叫“梦咕者”,又名撵老鸹舞。它是彝家人用来祭祀亡灵、安慰生者的一种丧事仪典,也是彝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据史籍记载,早在隋唐时期,彝族先民就有跳丧的习俗,跳丧由芦笙师吹奏特定的跳丧舞曲来带动,舞者是死者后家的男士。舞者围着置于院心的棺材跳得通宵达旦,其他亲戚通宵达旦地递烟敬酒。
[哭嫁]哭嫁是永仁彝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彝族在举行婚礼时,在场院里用树枝搭建的“青棚”下,新娘在女伴陪同下哭嫁。即边哭边唱《哭嫁歌》。《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发挥。新娘哭唱可以任意摇肝动肺地倾吐心中的喜悦或悲伤,根据出嫁程序哭唱分为“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父”、“哭外祖”、“哭媒人”、“哭辞别祖宗”、“哭上轿”、“哭辞别好友”等。
[行为禁忌]
忌骑马遇人不下马;
忌孕妇参与他人婚礼;忌孕妇与哺乳期妇女接触;
忌用脚蹬锅桩石;忌从火塘上跨过;
忌用脚添柴;忌火塘烧火先烧柴稍;
忌抛玩粮食;
忌打布谷鸟、喜鹊和乌鸦;
忌外人翻动灵牌或灵牌周围摆放不洁之物;
忌七月半清早过箐沟或河流;
忌家人出远门随后扫垃圾出门;
忌在男女亲属同在的场所弹口弦;
忌夜间不关门;
忌砍神树;
忌妇女脚踩建房用的木头或跨过建房用的木头;
忌建房用的土墼上留人或畜、禽脚印;
忌推磨倒转;
忌碓窝无实物空冲碓;
忌妇女抚摸男人头;忌妇女跨过男人衣物,特别是男人的帽子;
忌遇人吐口水;忌当众放响屁;
忌丧家或主孝进田地劳作;忌丧家或孝子进他人家中;
忌稻谷收完前吹奏芦笙和竹笛;忌稻谷收完前娱乐性打跳;
忌正月属蛇日洗衣物;忌正月属兔日缝绣衣物;忌正月属鸡日冲碓;忌正月属猴日砍树;忌正月十四犁田耙地;忌正月十五出行;忌立春当日入田地;
忌筷子插入盛饭的饭碗中。
忌儿媳坐在公公对面。
[语言禁忌]
忌在神树旁高声喧哗打闹;
忌在众人面前直言小便、大便、放屁、生育之类话题;
忌口头禅中带有生殖器内容的语言;
忌翁媳和兄媳之间开玩笑;
忌在家人外出时说不吉利的话语;忌在病人面前说死伤话语。
[饮食禁忌]
忌食骡、马、驴、狗、猫、蛇、乌鸦、燕子、喜鹊等肉;
忌吃粮种;
忌吃鸡踩踏过的饭菜;忌食小孩吃剩的食物。
忌孕妇吃未阉割过的母猪肉;
忌小孩吃鸡头、鸡尾、猪舌、猪眼、猪腰、羊眼;
忌吃碓嘴上的糯米粑;忌吃粘在饭勺上的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