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器乐 大全

家乡区县: 云南省永仁县

[笛子]

    境内普遍流行,彝语称“嘀噜”。民间吹奏的笛子有五孔和六孔之分,五孔笛称五眼笛,长约50-60厘米之间,笛管内径1.8-2.2厘米之间,无膜孔,音色近似洞萧,多用于吹奏叙事性的曲目,音域一个八度,制作精良的可增加小三度,主要流行我县境内的猛虎乡、中和镇的彝族(罗倮颇)聚居区。流行在我县的五眼笛曲目有《苦情调》、《砍把子调》、《谈情调》、六孔笛曲目有《爬山调》、《咕嗻调》、《打跳调》几十首。

[哔噜]

    竹制单簧片吹管乐器,长20-30厘米不等,用直径7-10毫米细磁竹(空心竹)制作而成。高音与低音、音色差距较大,高音尖细,近似木叶,低音音色近似西洋木管乐器单簧管。哔噜传统的演奏曲目有《撒秧调》、《爱情调》、《伤心调》等数十首。演奏时如泣如诉,尾婉动听,夜间演奏如人声吟唱,可把你带到伤心落泪、摧人泪下的景界。

[葫芦笙]

     葫芦笙是用长颈(把)苦葫芦去瓤子作笙斗,用细磁竹(空心竹)作笙管,荆竹作簧片。各种曲调俗称有正调72、杂调73,打跳曲有《下下响》、《两跺脚》、《三跺脚》、《背大板》、《枪盘壶》、《咕使咕纳》、《咕白》等几十首。喜事调《正月初一调》、《格色调》、《嫁姑娘调》等几十首。丧事调有《撵老鸹调》、《墨咕调》若干套。

[唢呐]

    当地称“叭喇”,属簧管吹奏乐器,由唢子芯子、气盘、杆、喇叭口组成。唢呐发音高吭响亮,在我县广为流行。节日喜庆、礼仪接待、婚丧娶嫁、生日祝寿、起房盖屋都要吹唢呐来营造烘托气氛。唢呐曲俗称有正调七十二,歪调三十七,各种调子都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例:《过村调》,穿越村寨时吹此调,要让村中人让路通行,解放前吹此调表示有官人驾到,行人必须回避。另还有“阴调”,如《哭神调》、《跳丧调》等。此类曲调主要为死者送葬,安碑立墓时吹奏,平时禁吹。歪调,就是不分场合吹的调子,多属娱乐性的。杂调,多是外来的调子。

[响篾]

     彝语称辣琶,汉语称口弦,铜片制成的称铜响篾。竹片制成的口弦称竹响篾,另外还有单片响篾,又称拉线响篾,响篾叶片顶端开直径0.2厘米小孔,用线穿结固定,留长15至20厘米线尾,演奏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响篾根部,对着口,右手拉动线尾产生振动发音,哈气和吸气变化口形产生音高奏出调子。响篾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音量小,音色柔和,技能高超的乐手演奏,听起来多声部重叠,弦律音与泛音产生自然和音。经扩音放大近似电子合成器吉他音色。境内流传的口弦曲目有《比美调》、《找伴调》、《苦情调》、《篾歪调》、《伤心调》、《寡妇调》等等。

[羊皮鼓]

    又称扁鼓,铁条或竹条制成直径长约40至50厘米,宽25至30厘米的椭圆形园圈,蒙上羊皮即成,是毕摩端公祭祀活动的必备乐器。
[洞经音乐]洞经音乐是“祭祀”、“祭文昌”、 “祭关圣”、“诵观音”、“诵经”演唱音乐。由“诵经”、“奏乐”,集吹、拉、弹、唱、打击乐为一炉的传统合奏演唱形式。县内的洞经音乐主要流传在永定镇、维的乡、莲池乡等地区,流传的曲牌及曲目有《五字诵》、《七字诵》、《南清宫》、《豆叶黄》、《朝歌》、《蝶落泉》、《风送云》、《赶舟歌》、《玉莲环》等等。

841172644花娘(2015-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