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鼓

家乡区县: 安徽省全椒县

      基本简介:安徽大鼓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刚健的“卧嗓”和音质柔润的“立嗓”两派,没有丝弦伴奏,只以大鼓、简板或犁铧片击节。鼓点儿有开场用的〔凤凰三点头〕和在演唱中变化运用的〔长流水〕、〔倒卷帘〕以及板点儿〔珍珠串〕。曲调简单,通俗易懂。过去都是坐唱,很少表演。50年代后期对表演形式进行了改革,改为站唱,增加了刻画人物等表演成分。安徽大鼓的传统书目有长篇《杨家将》、《南北宋》、《岳家兵》、《响马传》等。现代题材的长篇书目有《敌后武工队》和一些短篇、小段如《夸红旗》、《农机嫂》等。

      2鼓书表演:大鼓书,曲艺的一个类别。又名鼓书。一般认为清初时形成于山东、河北的农村;一说大鼓旧称“鼓词”,或从鼓词演变而成。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各省、市,兼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安徽大鼓、上党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等数十个曲种。各种大鼓多数由一人自击鼓、板,一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也有仅用鼓、板的。大多取站唱形式。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早期曲目以中、长篇居多,有说有唱;后多偏重短篇,只唱不说。传统曲目往往是相通的,题材广泛,以历史战争故事和男女爱情故事居多。由于流行地区不同,伴奏乐器、唱腔等也有所不同。

      3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市的广大城镇与乡村。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安徽大鼓人的乐队伴奏演唱。

      乐器: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这是不可缺的),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鼓架依不同曲种有高矮之别),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脚本:大鼓的文学脚本称为鼓词,基本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体。作品(即曲目)有短篇、中篇、长篇之分。短篇只唱不说,中、长篇则有唱有说。人们往往称唱短篇为唱大鼓,唱中、长篇为唱大鼓书。

      唱腔: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唱腔曲调多源于流行地的民间音乐及地方小调,并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音乐唱腔是区别不同大鼓曲种的主要标志。

      4代表作品:《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祭晴雯》、《黛玉悲秋》、《宝玉娶亲》、《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见娘》、《白妞说书》。

      安徽大鼓是流行于安徽省的一种汉族民间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朝。表演者自击鼓打板并且说唱。梁越银演唱大鼓书已经有30多年了。他常常背着鼓,到各地去唱书。闲暇时,他尝试着编写鼓词,把改革开放以来周围的新变化都融进鼓书中去。他说,传统的安徽大鼓的内容,一般是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等,而现在农民的生活越变越好了,他就用大鼓书的形式写下来、唱出来,再到舞台上演给大家看,反映大家伙的心声。 梁越银,喜欢安徽大鼓的人很多。平时只要一有演出,这边鼓一敲,那边来听鼓书的人群就围了上来。老人觉得很欣慰。

      但当说到安徽大鼓书的未来,刚才还眉飞色舞的老窦不禁眉头紧锁:安徽大鼓在我们这一代被推上高峰,但浓厚的地域特色、特有的地域文化、浓重的地方口音,同时也“囚禁”了安徽大鼓;看不懂、听不懂成为安徽大鼓走向全国的最大障碍。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大鼓书已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逢年过节惟一的娱乐选择。“虽然多少人呼吁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但谈何容易啊,真怕安徽大鼓以后只能是人们记忆中的一段情愫……”说到这,老窦眼里一片湿润…… 原名“安徽大鼓”,由于县内方言关系,在说唱中分张门和柴门两派。其表演形式相同,都是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小说。建国后,旧内容逐渐减少,多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英雄人物等题材的故事、小说所代替。

追回流逝的星(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