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地处晋陕蒙“三角”地段,是中原文化与西、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部,是晋阳、关中、河西民俗的的碰撞点,是草原地貌与黄土高原的过度带。所以,岁时节庆的举动也是“多元”交融,独具特色的。12个月主要节日活动大致为:
春节:本指正月初一,前一天叫除夕,合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每年从腊月二十以后,人们就开始备办过年用品,除夕仅是节日的高潮。其间,无论城镇街头还是农村集市,年画鲜艳,百货齐全,行人争相购买。家家蒸馍,压粉、淘米、碾糕、宰鸡、剁肉、油煎、烹调,一派欢乐繁忙的气氛。按照惯例,到除夕这天,屋内要窗明几净,院巷须整齐清洁,家人老少团聚。即使在建国前,人们也常用“一元复始喜盈门风调雨顺,万象更新春满院国泰民安”的大红对联来表达喜悦心情和美好向往。入夜,各户明灯高照,内外通明,合家围坐聚餐,酒肉全上,谓之团圆。之后,孩子们嬉戏玩扑克,大人们品茶话今昔,叫做“年”或“守岁”,至天将破晓,预先垒好的火塔被点着,霎时爆竹乒乓连响(俗称开门炮,响亮为吉),孩童蹦跳进出,新年由此伊始。
天亮后,族中男女相邀(女孩稍大即不参与),为长者叩头请安,俗称“拜年”。受拜者常以烟、茶、糖果、瓜籽酬谢成人,必用新零币赏赐小孩(称“压岁钱”)。这天中午饭多吃水饺,见人须问“过年好!”,最忌嚷吵,意为今日吉祥,一年吉祥。春节前后是操办喜事的良辰,尤其除夕俗称“百元禁忌”,儿女婚事多择此日。
神木人喜欢喝酒,正月里更是红火。喝酒必唱酒曲,看酒有看酒曲,让酒有让酒曲,县域有别,村庄有异,各有各的花子,各有各的曲调,各有各的特色。
陕北人性格淳朴善良,为人正直,讲原则。酒场上,也讲究酒规。与人交往看重人品,喝酒还讲酒品。俗话说,酒场无父子。不分辈分,不论长幼,酒场上,一律按酒规办事。一桌人准备喝酒,首先,必须得碰酒,大家举杯同碰后,才可轮流摇骰子(俗称摇宝)打关,或者划拳。摇骰子一般是打关者与在座的每人摇三次。喝酒讲究一喝,二放,三碰杯的规则。谁输了酒不及时喝,就说明此人不仗义,不遵守酒规,要被罚酒,并且在这个酒场上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攻击”。在酒场上为了让输家喝酒,人们时常戏言:喝酒看人品,酒量看工作;酒是杜康造船流,能除疲劳解忧愁。谁喝酒喝得干脆,喝得干净,喝的多,大家就翘起大拇指说其酒量大、人爽快,反之,则排侃其是个脏孙(不仗义)、酒量不行。在酒场上,有些人为了少喝酒,也常常编出一些怪儿话来反驳,如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都过不了酒的够之类话语。陕北人仗义,喝酒讲究一醉方休,不醉不归。酒场上敬酒的风气很是严重,只要你坐在酒桌前,即使从不沾酒的人,也要被敬个老半天,有时候弄的非常尴尬。如果你是个没有喝酒习惯的人就千万不敢沾酒,如果你经不住主人敬酒的盛情,心一软喝上一盅,接下来,你就得参合在喝酒人的行列中。除非遇到特殊情况,不然,喝不醉你是离不了酒桌的。
元宵节:本指正月十五,其实包括春节以后的各种迎春活动。正月初五以后,各地相继举办秧歌会或灯游会。白天挨门逐户扭秧歌,进行春节慰问(旧时叫“排门子”),夜间搭台演唱、转灯游、庆祝新春欢乐。合称“闹红火”。县城尤甚,每日有狮子、龙灯、竹马、高跷、旱船、戏剧轮番演出。及至十五达到顶峰,四乡群众云集而来,所有节目全部会演。整个街头,鼓震天响,人随“红火”流。一到傍晚,住户、机关悬挂的西瓜、白菜、金鸡等各式纸灯和霓虹灯齐放光明。街前巷尾的大小火塔同时点燃,浓烟过后,火光与灯光、月光相映成辉,如昼一般。此时,雄狮张牙舞爪,游龙吞云吐雾,高跷顶天立地,竹马欢奔狂跑,万紫千红。观众常被精湛表演所吸引,虽至深夜而忘返。
二月二:二月里的开头节。按传说是“龙”要抬头的节日,有两项特别举动,一是吊枣串;一是围灰尘。吊枣串,就是把干草节、大蒜瓣、木炭条、小纸炮、大红枣用线穿在一起,下垂红布条,拟似龙的形象,吊到窗前、门口和小孩子们的背后。求驱邪保安。围灰尘就是夕前用筛过的炉灰布洒成线,把房院圈围起来,说能避虫蛰。同样把大人、孩子也都像孙悟空给唐僧划安全小圈一样用灰围在小圈里让人跳出来(不是走出来),认为可保四季平安。与之同时,妇女们为了显露才干,用灰线在扫干净的院面上,作鸟兽花卉,以增节日气氛。
四月初八:主要是朝山庙会活动。这天是佛教佛祖的生日。当地的特别之处是同时对北方神真武祖师进行大祭。而且在这一节的前后,北草地牧民除了敬神还愿之外,还赶着牛羊来做生意,延续了古代的边市贸易。因祖师庙在山头,故称“朝山”。
六月
六:过去当地新鲜蔬菜上市很迟,每年春天口外(边墙外)风沙大,青草露头也迟,但到六月初,青草已遍地,羊已可宰。鲜羊肉、新鲜瓜菜正好同时上市,故有“六月六,西葫芦熬羊肉”之说。相应的是民家做醋酱、酿酒踩曲,也在开始,所以这是一个饮食节日。
中元节:月里地方上有“七巧日”和七月十五两个节日。七巧日是妇女们在家上香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惟七月十五是本年内农家大节,称叫中元节。首先,此时夏田已收,(旧时当地主粮以米为主,麦面甚少)小麦上场,好不容易见到白面,于是家家户户节前就开始捏面人、蒸面人的活动。巧妇施展捏面技艺,千姿百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成为本县地方文化中的夏日节庆活动的亮点而独具特色。其次,这天傍晚,西门外的河神庙、西山畔的铧山庙和蛤蟆庙在窟野河上放河灯。到时候,人们群集河边,热闹非凡。
在农村关于面人节的传说很多。第一种说法是:面人节也叫小人节,在很久以前,在山庄村野有很多的既不像人也不像仙的怪物,经常在村里村外出没,打扰人们的生活,后来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小人节,用捏成各式各样的小人,然后吃掉,就表示消灭和战胜了这种东西,以保一生的平安。
第二种说法是:说唐代大将军薛仁贵当年征东时,之所以威力无比,就是因为他多吃了妻子捏的白面人,即一条面龙、两只面虎、九头面牛,谓一龙二虎九牛之力。
捏面人成了神木人的习俗。捏面人是女人智慧的折射,也是乡下人福禄的象征。谁家捏的面人多,面人白,形象美,说明谁家的美女子俊媳女多;谁家捏的面人少,面人黑形象丑,说明谁家女子少,光棍多。女孩子从小就跟妈妈学捏各种各样的白面人。有的女孩子长大订婚时,送给男朋友的礼品就是那晒干的白面人、白面牛、白面虎。面人不但可以充饥,还可玩赏。有的男孩子把女朋友送的面人珍藏起来不忍心吃,想女朋友了,就拿出来闻一闻,用舌尖舔一舔,见物如见人。有时甚至把面人按种类和大小不同,排列成队形,津津有味地玩赏。
中秋前后,枣儿就基本成熟了。枣农就开始忙碌了,青妇壮汉抱住树杆使劲一摆,成熟的大红枣便争先恐后地往下掉,遍地红彤彤的。大家分散在枣林中,这里一伙,那里一簇,不时传出欢歌笑语。这时候,老人和小孩也不会闲着,都要进枣林帮忙拾枣儿。经过半月二十天的劳作,大红枣便基本收完了。这时候,枣农家的窑顶上,屋檐下,硬场中,院子里,到处堆满了熟透的大红枣。清代诗人云:“春分过后是秋分,打枣声喧隔垅闻。三两人家十万书,田头房脊晒红云”。描写了红枣丰收时打枣的热闹场景。每到收枣季节,只要有客人来,枣农们便会端上一筛子大红枣款待客人。“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临走时再送上一箱或一袋大红枣,算是一点心意,一份情谊。
神木人不但喜欢吃枣,而且能把枣做出各式各样的食品来。醉枣、蜜枣、枣糕、枣饼、枣馅、枣饭、枣馍、枣酱、枣粽子、枣牌牌……有多少种做法,真是一时难以说完。煮肉把枣当香料,泡酒把枣当补品。饿能充饥,饱食养颜,常食保健。“一日三枣,长生不老”,耄耋老人常食能耳聪目明。《本草纲目》中记载:“大枣气味甘平,安中养脾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久服轻身延年。”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红枣中含有钙、磷、铁等多种维生素,被称作“天然维生素丸”。还含有抑癌抗癌的环磷酸腺甘酸和可增强肌体免疫力的液蛋白等。所以,神木人说:“五谷加红枣,胜过灵芝草”,“姑娘要想皮肤好,煮粥别忘放红枣”。
神木人还吃出了不少枣文化。定亲时带上两袋大红枣,以示早结秦晋。女儿出嫁时,母亲会在她的嫁妆中放些大红枣,希望女儿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儿媳娶回来在洞房花烛夜,婆母给儿媳送一盘枣,口中念到“早生贵子”。腊月二十三,祭灶君,往灶火撂颗枣儿,口中念道:“灶君老爷本姓李,几颗红枣填你嘴,上天见到玉皇帝,不能报忧只报喜。”大年三十,穿一串大红枣给娃娃们挂在身上,临睡前把挂枣的衣服搭在被子上,亲娘口中念叨:“早睡早起,长命增岁,新一年里,平安无事。”正月里招待客人用一杯开水,泡上五颗大红枣,寓意为“五子早登科”。枣农们招待下乡干部,吃上一顿枣糕,寓意为“早点高升。”黄土高原,盛夏干旱,旧时的农民们给龙王庙上供一个大枣馍,乞求龙王爷早降甘霖,拯救万民。
十月一日:进入冬寒,人们思念逝去的亲人也要过冬了,就在这一天前后,买纸,成棉卷,用麻缠着或剪成纸衣,上坟祭烧以表达关心,谓之“送寒衣”。这一天就与清明、七月十五、冬至,成为当地一年中四个上坟祭祀的专门时节。
冬至节:当地冬天最大的节日,多在古历十一月。除上坟祭墓活动之外,就是处理猪羊下水。把冬至前一天煮下水叫“熬冬”。此时天寒地冻,生熟肉都可以存放较长时间。早先年,当地肉食多于菜食。“卤肉夹干炉(白面饼子)”便成当地过冬节日的名牌小吃。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农历十二月已近年终,这个月通常人家从初一(炒豆子、爆米花吃,叫“抄初一”)开始就准备上过大年(春节)的事了。腊月初八叫“腊八”节,煮吃“腊八粥”(一般是用软米、红枣、南瓜,加红糖、熬煮成粥)便为过此节的饮食。可是过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节日就复杂多了。节日之前先要清理炉坑、泥新炉台火口。到这天晚上就由家庭主妇来进行祭灶仪式。据说这一天夜里,家神灶君要上天给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这一年中处世为人的所作所为,以决定来年的降福降祸。所以家中主妇最重视祭灶君的事,希望灶君为她们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于是祭灶就在夜深人静,无人闲言乱语时开始。祭品摆好,上香求情,然后先以米糖转灶口抹一次,将果糖丢进灶火口,来讨灶君喜欢,然后以清水一杯,放几段干草节,几颗黑豆,扑入灶火口,算是给灶君爷的神马贿以草料。最后把祭灶的糖果发给孩子们吃,让祭灶低度式在欢乐中结束。此节过后,大扫除普遍开始。到腊月的最后一个节就是“除夕”。这一天过年的一切都得就绪,挂灯笼、垒火塔、贴春联就成了这一天必须完成的过节过年项目,之后,吃年夜饭才算岁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