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历史悠久。忠县是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300多年。周朝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置临江县、西魏设临州。唐贞观八年为纪念州人巴曼子“刎首留城”和严颜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之壮举,唐太宗赐临州为忠州。清雍正十二年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设忠县至今。
忠县地灵人杰。战国时有“刎首留城”的巴曼子将军,汉末有巴郡太守严颜,三国时的“折冲将军”甘宁、西晋“散骑常侍”文立、清代巾帼英雄秦良玉、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秦德君、广州起义中共领导人之一吴毅等均是著名的忠臣良将,使忠县人的“忠”字特征享誉华夏。唐代陆贽、李吉甫、白居易、刘晏四贤曾为官忠州;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文人墨客亦驻足忠州;现代革命先驱余永藻、秦伯卿,当代植物学家方文培、著名作家马识途、罗广斌及香港证监会主席沈联涛等忠县籍人士蜚声海内外。
忠县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18种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其中天然气储量500亿立方米,现年产气7亿立方米;岩盐储量4亿吨,盐层厚度均在60米以上,石灰石储量44亿立方米(氧化钙平均含量在56%以上)。忠县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猪、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重庆市粮食、生猪、晒烟、柑桔、蚕桑、苎麻生产基地县,名特产品较多,丝绸、豆腐乳、榨菜均出口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忠县交通通讯便捷。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88公里,县城距重庆市水上距离245公里。陆路形成以省道石遂公路为骨干的五条出境公路,实现乡乡通公路;境内三条省道交汇,忠县长江公路大桥已建成通车,沪蓉高速公路忠县段将于2007年建成通车,规划中的沿江高速铁路和涪(陵)万(州)、梁(平)黔(江)高速公路将穿境而过。县城距万州机场105公里,距规划建设中的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在垫江黄沙)12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后80公里)。未来的忠县将是三峡库区交通交汇点,正在加快形成立足高速公路、依托黄金水道、紧靠铁路空港、连接城镇乡村、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全县开通程控电话13万门,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达12万户,移动网络在县境实现了全覆盖。
忠县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的“江上明珠”石宝寨,有堪称“中华一绝”的汉代历史文物丁房阙、无名阙、乌杨阙,有“江中仙岛”皇华城、“人间胜境”白公祠、“避暑胜地”天池山森林公园。风景秀美的翠屏山有曾为“忠州别驾”的唐代贤相陆贽之墓,近年发掘的干井镇中坝遗址被专家誉为“中国活的二十四史”。
忠县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改革开发以来,忠县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工业初步形成能源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水泥建材等五大体系。商贸、流通、服务等第三产业篷勃兴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交通、邮电、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喜人,城区日供水12000吨,日产气755万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4.7万千瓦;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一城两岸、带状组团、山水园林、桥岛特色”的中等城市发展格局,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新县城正日益彰显出无限的魅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迅猛,高考上线率多年雄居渝东片区榜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面推进,28个乡镇32套加密电视信号开通,电视覆盖率达97.0%。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5元,比上年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2602元。
忠县这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确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地理区位优、投资环境好、风景秀美宜人的胜地。作为中国长江三峡库区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她在沿江开发开放的整体格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忠县 - 历史沿革
西周属巴国地;秦属巴郡;汉置临江县,王莽时改称临江,仍属巴郡。汉献帝时改属永宁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于县设置临江郡,属楚州;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于县设置临州,辖二郡三县,临江县隶临州临江郡;
唐贞观八年(634年)置忠州,以意怀忠信为名。唐天宝初年(742年)改为南宾郡。唐乾元初年(758年)复为忠州,属山南道,州郡治地临江县;宋初名忠州南宾郡,属夔州路。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升为咸淳府,设府治于皇华州(今顺溪乡皇华村)管五县。元朝恢复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属重庆咯。明洪武初年(1368年)以州治,临江县省入州,属重庆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忠州为直隶州,1913年改忠州为忠县。1914年归属四川省东川道。1949年12月7日解放,属万县专区。现隶属重庆市。
忠县 - 行政区划
全县幅员面积2190平方公里,有耕地80万亩,其中田45.5万亩,土34.5万亩。县人民政府驻忠州镇。
现辖忠州镇、新生镇、任家镇、乌杨镇、洋渡镇、东溪镇、复兴镇、石宝镇、汝溪镇、野鹤镇、官坝镇、石黄镇、马灌镇、金鸡镇、新立镇、双桂镇、拔山镇、花桥镇、永丰镇、三汇镇、白石镇、黄金镇22个镇;善广乡、石子乡、磨子乡、涂井乡、丰收乡、金声乡6个乡(其中磨子乡为土家族自治乡);331个村、32个社区居委会。截止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96.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7280人。全县现有城乡劳动力59.62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约19万人。
忠县 - 自然地理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东北与万州相邻,西接垫江县,东南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毗连,西南与丰都县接壤,北与梁平县为界。东经107度3分至108度14分,北纬30度03分至30度35分,东西长66.45公里,南北宽60.15公里。境内低山起伏,溪河纵横交错,其地貌由金华山、方斗山、猫耳山三个背斜和其间的拔山、忠州两个向斜构成,最高海拔1680米,最低海拔117米,属典型的丘陵地貌。浩荡长江,穿流而过,流径88公里,汇合溪河28条。
忠县地处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区,温热寒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10℃年积温5787℃,年均温18.2℃,无霜期341天,日照时数1327.5小时,日照率29%,太阳总幅射能83.7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相对湿度80%。
忠县 - 社会事业
2005年全县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25项,共计投入研究、开发推广经费及生产性投入1256万元,组织147名科技人员参与项目实施,解决技术难题37个,推广运用新技术19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有学校555所,其中小学校518所,在校学生7533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52702人。
文化事业平稳前进 全县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05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1所,藏书3.0万册;广播覆盖率、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8.5%和98.3%,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全县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全县卫生机构792个,其中村级卫生站625个,医院、卫生院46个;全县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392张,比上年增加5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6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60人,注册医师、护士1196人。
忠县 - 经济发展
200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871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发展速度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创直辖以来新高。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2224万元,比上年增长7.1%;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950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69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30.1:29.5:40.4,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2和0.6个百分点。
2005年忠县经济运行中也反映出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优势还不明显,农民稳定增收的渠道不多;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难度大,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投资结构不合理,产业项目投资不足,影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发挥;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镇就业岗位不足,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正在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忠县 - 城镇建设
十五期,是忠县城镇建设发展变化最大的五年。城镇建成区由15.3km2拓展到25.2km2,增长了61.4%;城镇人口由14.7万人增加到23.6万人,增长了60.5%;城镇化率由15%提高到24.5%,增长了9.5个百分点。“一城两岸、带状组团、山水园林、桥岛特色”的县城和其他小城镇群建设已初具规模,且我县新农村建设迈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建设遵循规划的方针,相继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和石宝、汝溪两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水坪控详规划、甘井沟风景名胜区规划、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等46个规划的编制;完成了北门步行街等22个小区规划。科学确定了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以长江和陆路交通干线为轴线展开的城镇体系网络结构,勾画了到202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城镇人口达47万、建成区面积达40km2的城镇格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绩突出。我县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58亿元,完成重点建设项目41个,新建长江大桥等城市桥梁5座,新建城市道路近50km,新增集镇道路70km;人均绿化面积达1.47m2;新建华怡广场、红星广场等4个城市广场;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和2座垃圾处理厂。
城镇房屋建设创历史之最。新建改建各类房屋297万m2,总投资达15亿元;竣工房屋面积252万m2,是“九五”期的2倍;拆除危旧房屋40万m2,新增建筑面积131万m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5m2增加到25m2。中博新城、澜凯山水华府、比富丽山庄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使城镇居住环境从“居者有其屋”的简单满足,发展到“居者优其屋”的选择性要求。
小城镇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在“十五”期间,忠县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2.7km2扩展到16.3km2,旧城改造近1.2km2;新建水厂9个,新建车站10个,新增农贸(集贸)市场36个,休闲绿化广场3个,集镇道路、绿化、管网等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建成农民新村92个,其中双桂镇仁和、东溪镇双星、新立镇双柏等农民新村已形成集贸市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