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制品,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朔像》、《官衣添线》、《枚卜补衮》,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另外现存的发绣还有:元代管仲姬的《水月观音图》、明代韩希盂的《弥勒佛像》(日本正仓院所藏)和《伫琴赏月图》、明代夏明远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明代女诗人倪仁吉以白描手法绣制的两幅《观音像》,一幅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另一幅流入日本、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文殊菩萨像》等,1950年代,苏州发绣艺人的《屈原》像陈列于全国农业展览馆。东台刺绣厂工艺师王益芬的发绣《麻姑》人像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发绣制作始于我国唐代。生产发绣的工艺复杂,用料取妙龄少女自然色发,运用滚、施、缠、套、接、切、扣、虚实针等数十种针法,达到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光等最佳艺术境界。发绣原为墨绣,具有“中国发绣之都”之称的中国东台发绣,艺术家们为了丰富发绣的表现力,采用国画色彩衬色,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公”的效果。同时在单面发绣的基础上,吸收了双面绣的技法,攻克了人发粗、硬、圆、滑,富有弹性的难关,开发了双面发绣,镶嵌于精雕的红木架中,可供两面观赏,具有典雅、古朴之风,艺术价值很高,是欣赏的佳品、收藏的珍品、馈赠的礼品、享誉海内外的奇品。
发绣工艺在民国期间几近失传。解放后,东台创办了人发工艺厂。开始研制和生产发绣,把苏绣技法嫁接到发绣上,把墨绣发展为润色绣、双面绣和异色绣,通过多种手法丰富发绣的表现力。先后研制出《松鼠》、《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卷》等发绣精品巨作,获得国家级大奖数百项。为庆祝香港回归,东台市发绣艺人精心绣制的《邓小平肖像》,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现悬挂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办公室。中央电视台曾多次专题介绍了“东台发绣”。现在,东台市建有发绣艺术学会,从事发绣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超过4000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4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0多人,是国内唯一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发绣基地,技术力量雄厚,品种门类齐全,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及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发绣之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