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木偶的发展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此后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木偶,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灯彩木偶、片子木偶、布袋木偶等。众多的木偶戏班常年游走演出于乡间集镇、县城。相传如皋杖头木偶来自皇宫。清朝中期,从皇宫中逃出一个姓黄的木偶艺人,改姓为邝,隐居如皋,传授宫中杖头木偶制作和些丝苎兰。经过木偶艺人不断改革提高,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如皋杖头木偶。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近年来,木偶舞台演出区域扩展,泉州木偶剧团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16 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 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称赞。 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最初的演出十分简陋,“十支竹竿三领被,搭成一个八卦棚”。行当分生、旦、北、杂四大类,形象只有固定的36个,可演四十二部大戏,如传统连台本《目莲救母》可演七天七夜。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艺人们根据《目莲》、《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推进一大步。
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泉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妙观、城隍庙等“四大庙”,均有固定戏班为祈天酬神专门演出。号称“嘉礼才子”的林承池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了《说岳》、《水浒》等连本戏,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伞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近年来,改革创新。增设天桥式立体舞台和“地台”,打破传统“一字形”表演局限。根据剧情需要,又发展为提线木偶、掌中木偶、杖头木偶与真人混合演出,有深度,有层次,兼收并畜,相得益彰。
如今,泉州提线木偶保留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艺术与精湛的表演技巧。其主要特点:
一是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历代积累的传统戏和根据古曲名著改编的神话剧,如《火焰山》、《太极图》、《钟馗醉酒》等;也有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及童话剧,如《东海哨兵》、《放羊歌》、《庆丰收》、《馋猫》等。剧本文学性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台词诙谐风趣,唱词优美生动。
二是木偶的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栩栩如生,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民间工艺珍品。
三是繁复奇妙的线工。每尊木偶身上设置8~16条提线,较复杂的表演多至36条线。按人体基本动作,线分若干组,全凭演员双手操纵,表演难度大。解衣、拔剑、接伞以及叫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特技动作,全靠精致准确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有时为使表演更为逼真,同时由两个演员合作操纵一个木偶,一主一辅,配合默契,宛如一人。合理的线位布局、严谨的线规程序和精妙的操纵技艺,形成了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细腻逼真、动作维妙维肖的艺术特色。
四是音乐揉合南音和闽南地方音乐的幽雅旋律,情韵深沉清丽。乐器以小唢呐为主,配以钲、锣、拍、南鼓等打击乐器。声腔高亢,跌宕多变。说白念唱以泉州方言为主,有时夹杂“官话”(土腔普通话),俗称“傀儡调”;间或帮腔如传统“唠哩嗹”,全曲有腔无字。曲牌多沿用宋、元曲牌名,如《甘州歌》、《缕缕金》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