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困匡处

家乡区县: 柘城县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候,遭遇的艰难困厄,不止一次两次。不过以“畏于匡”这次最危险。而且更郁闷的是,这次居然还是个误会。

误会主要来自孔子的相貌。不是因为孔子太帅或者太丑。而是因为孔子长得和阳虎很像。(孔子和阳虎是一对冤家)孔子是圣人,但阳虎不是好鸟,虽然他也很有才能。

据说“阳虎尝暴匡人”,曾经残暴的对待匡人。而匡并非鲁国之地(今河南长垣县有“匡城”,不知道现在是否有挂牌声明“孔子畏匡处”?)。所以估计是阳虎曾经率人攻打和劫掠过匡人。想来仇恨颇深。所以这番孔子劫难非小。

《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后来还是靠人帮忙,才算解脱了。(本来就是误会而已)

关于孔子的这段话。我认为是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

《白虎通·圣人篇》说:“圣人未没时,圣人亦自知圣乎?”曰:“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认为孔子知道自己是圣人,就是根据这句话来判断的。

这个使命是什么?就是来自文王的文化传统——孔子定义为“文”,也就是“郁郁乎文哉”的“文”,而不是“文质彬彬”的“文”。具体的说,就应该包括“礼、仁”这些孔子提倡的东西。孔子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给传播下去,发扬光大。否则“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后代子孙就会失去这个“文”了。失去了“文”会怎么样?不敢想象。

《白虎通》孔子视为圣人,自然是有后人故意抬高之嫌。但是孔子自己也有一种自觉的“神圣感觉”。那也是很明显的。这种神圣感,不仅仅来自文王,更来自天。因为他心底里是认为,老天是仁慈的。所以,老天肯定不会让“斯文”给中断的,也所以,他孔丘也肯定不会完蛋。

不过,他在颜回死的时候,又曾经哭着说“天丧予”。那时候的他,不知道又是怎么想的呢?

开始懂了(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