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 一座您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乌江与川渝——东南沿海交通走廊交汇处有一个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一座两江汇流、三山环抱的山水之城,这就是彭水。县委、县政府坚决保护美丽天空、让江河如画,保持青山神韵,开启了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让城市彰显出无穷魅力,山环水抱、满目青山的景象得到更加名副其实的展现。

蓝天碧水如诗画

熟悉彭水的人都知道,县城处于乌江与郁江交汇的峡谷地带。长期以来,县城生活污水直接排进两江,环境污染很大。县城饮用水源不得不取道离县城10多公里远的大山之中。

改变就在运筹帷幄之中。本着“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理念,县委、县政府加强企业水污染治理和水质监测,确保水环境质量安全。不仅于2010年6月建成日处理0.75 万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结束了污水直排的历史,还开建了新城污水处理厂,全县已经有29个乡镇建起污水处理厂。

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全县持续坚持提速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河流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源保护、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及县城扬尘管控、燃煤和餐饮油烟治理,由简单的污染控制转向到全方位的环境保护。

据统计,全县先后关停11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整合8家煤矿,万元GDP能耗累计降幅列重庆市区县第二,淘汰老式炉灶新建燃气管道15.7公里,乌郁两江水质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次级河流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彭水,已经把代表其形象的乌郁两江打造成如两条镶嵌珍珠的玉带,系自然风情与人文风韵于一脉,“乌江画廊”让人引以为豪。

田园绿地总相适

人们常把乌郁两江喻为彭水的动脉、摩围山为彭水的心肺,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为目标,大力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创建、城乡绿化提升、生态监管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努力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按照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生态示范创建、生态人居优化的要求,彭水重点采取了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综合措施,采取治理农村生活污染、推进畜禽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等措施,统筹城乡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维护、生态监管能力建设。

目前,全县累计造林34.7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3%,农村改厕、改圈2.6万户,建沼气用户2.6万户,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率接近40%。

如今,驾车穿行彭水城乡、山峰田园,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蓬勃朝气在绿意拥抱中被锦簇的花团点缀生姿。这里,已经成为渝州大地靓丽的养生养心天堂。

宁静城乡更宜居

今年5月,一场精妙绝伦的水上运动在彭水县城乌江江面展开,前来参加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的澳大利亚姑娘Maddy在彭水仅一周时间,就充分领略了彭水的清新与宁静。“彭水城市虽小,但居住起来很安静,让我领略到了中国的一种和谐。”Maddy对彭水开展环保宁静行动的很高评价。

一直以来,彭水县城违规鸣笛、安装高分贝喇叭等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社会娱乐噪声扰民现象常有发生,噪音污染一度成为市民呼吁的热点。

从2006年开始,县政府从常态化开展县城环境噪声综合整治、针对性开展“高中考”期间噪声整治、开展噪声达标区和安静居住小区创建3个方面入手,建立噪音污染整治联动工作机制,开展县城环境噪声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查处违规鸣笛、安装高分贝喇叭等违规行为,以整治重点区域噪声污染为重点,集中整治了娱乐场所、建筑施工、小摊小贩噪声扰民行为。

截止2014年7月底,结合城市“立面改造”和“节能改造”,彭水扎实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推广安装隔声窗,搬迁了一批位于居民小区的工业企业,有效杜绝了城区殡葬噪声污染现象,建成噪声达标区7.03平方公里,占建城区面积的96.3%,群众满意率超过九成,有2个居民小区获市级安静居住小区殊荣。

【结语】

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致力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至上而下的发展任务、坚持不懈的工作要求和题中之义、首要之责,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把彭水打造成为宜居之城、绿色之区,“生态彭水、宜居城市”已经成为彭水响当当的蜚声巴渝内外之名片。未来五年,沿着生态环境建设的轨迹创建“国家生态县”,彭水这座魅力之城的生态环境将随之更加改善、人文素养将随之更加提升,也将为宜居之城进行更加精彩的诠释

一切的一切(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