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彭水五件大事系列报道--特色农业


延续了几十年的烤烟业,在重新挖掘山区资源发展优势的基础上--

彭水 特色农业走上前台

特约通讯员 张 波

新华网重庆频道4月20日电 日前,没有进入重庆市蔬菜基地县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却提出了要建40万亩的高山蔬菜基地。

这40万亩的高山蔬菜销往哪里?

"香港。"县农委主任刘德华说,"目前,已种植起的几千亩'供港蔬菜',受到了香港消费者的热捧。"

其实,这40万亩高山蔬菜只是彭水100万亩经济作物中的一部分。

回头--四大优势催生"四百工程"

两年前走进彭水,干部谈的是烤烟,农民种的也是烤烟。现在走进彭水,干部谈的是"四百工程",农民除了种烤烟以外,还种起了魔芋、高山蔬菜、工业原料林……

这个变化,源于对山区资源优势的重新认识。

几十年来,彭水在烤烟生产上倾尽全力,曾经把这一产业做到年收购65万担的规模。烤烟虽然在农民增收、财政税收上成为彭水的一项主导产业,但要真正让彭水的农民脱贫致富,仍然显得"孤掌难鸣"。

2007年,在县委书记蒲阳的提议下,县里组织人力,对前些年农业产业的发展路子进行"回头看",发现彭水不仅有种烤烟的优势,更有种魔芋、高山蔬菜、中药材、工业原料林,养猪的优势。

"这些优势的重新发掘,让大家眼前一亮。"蒲阳说,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经过专家重新论证后,提出了利用彭水的高山优势,建10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100万亩经济作物基地、10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00万头生猪基地的"四百工程",从去年开始正式实施。

开放--引进龙头开拓国内外市场

山区的资源优势,需要用开放的思维,才能与国内外的大市场进行对接,才能变成发展优势。

在实施"四百工程"中,彭水人转换了思路,引进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的大市场,拉动产业迅速发展。

去年下半年,该县与广东东莞市一家公司签下合同,在彭水建起了"供港蔬菜基地"。彭水按照香港市场的需要,生产无公害的高山蔬菜,然后交给这家公司出口到香港市场。

有了这家龙头企业的支撑,该县先在平安乡的平安村、润溪乡的樱桃村建起了4000亩的供港蔬菜基地,由东莞的公司提供娃娃菜等15个香港市场需求的蔬菜品种,进行专项种植。

彭水独特气候种出来的高山蔬菜,一到香港市场就受到了热捧。目前,龙头企业已在蔬菜基地里修建保鲜库,扩大了种植面积。

"有了龙头企业开拓的市场,发展40万亩高山蔬菜就有了基础保障。"刘德华说。

此外,彭水山区种植的玉米产量高,质量也好。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建的100万头生猪基地,也是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实现带动发展。

目前,彭水启动的"四百工程"特色农业,已建起了数十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致富。其中,以魔芋产业为龙头的企业,今年就带动农民发展起了5万亩的种植基地。

效益--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

"'四百工程'的效益,在于把资源优势真正变成了经济优势。"彭水县代县长陈航说,随着经济优势越来越明显,特色农业的特色也显现出来。

以辣椒产业为例,去年彭水农民种植了5万亩,虽然受到市场价格下滑的影响,但由于县里及时采取了措施,保障了农民增收。今年,随着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龙头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开办了豆办加工厂。

而魔芋产业既不占用新的耕地,还可利用玉米地套种。去年开始,农民在政府的发动下,在玉米地里种植魔芋,1亩地的纯收入达2000多元。今年,农民自发地增加种植面积。这一产业不仅让农民实现增收,龙头企业也通过深加工,使产品增值1倍以上。

"如今,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全县发展魔芋产业的规模,由原来的15万亩扩大到20万亩。"陈航谈到,"优势资源通过'四百工程',成为彭水的特色农业,并逐步转变为彭水的经济优势。"

(笔者感言)

发现优势才能利用优势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正如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资源优势,就在于其有没有独特的眼光去发现。

彭水人在发现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后,用开放的思维,从只有烤烟一项骨干产业,变成了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四百工程",这就是在发现了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又把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变成了属于彭水的特色农业。

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力。

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仅是把资源变成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把产品变成商品。而彭水的"四百工程"能够迅速取得成效,还在于用市场来推动,把资源优势变成受市场追捧的商品。

一切的一切(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