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寻访重庆城市文脉——记住乡愁”栏目记者,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到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后溪村和河湾村、梁平县聚奎镇观音寨、忠县花桥镇东岩古寨等地,去寻访这些古村古寨的历史,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记者寻访的过程不易,去酉阳酉水河河湾土家山寨,山路狭窄,弯多坡急;从梁平县聚奎观音寨回镇上,因为泥泞的山路上坡打滑,越野车也一度困在山间,铺草垒石才得以脱身。偏居乡野的很多古村古寨,交通不便成了发展阻碍,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让它们得以保存。
不管多辛苦的寻访,众多读者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回报。“记住乡愁”系列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读者给966966打来热线,提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建议;网友在重庆晨报官方微博相关报道后留言,转发微博,讲述自己的乡愁,还专门去报道过的地方走走看看;很多人给记者的邮箱发来邮件,推荐他们心中的古村落和传统文化、技艺。
一位姓董的热心读者,给重庆晨报记者发来的邮件中说:“‘记住乡愁’系列报道,让人感动,也让我受到感染和启发。”家乡就是梁平聚奎的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作林,看了报道后这样描述自己的乡愁,“境随心生,在光景里成为诗意,成为哀叹、成为欢歌,成为美丽的瞬间。”在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更多外出打工的人回到了村子,进入苗绣合作社等。
“重庆晨报‘记住乡愁’系列报道,唤起人们的乡愁”,重庆市城乡建委村镇处处长刘建民说,通过这样大规模的报道,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村落,提高保护的意识。
国家已经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重庆有16个入围。今年内,将公布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重庆有47个村落拟入围公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多保护一个古村落,就多一个珍贵的‘文化基因库’,才能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刘建民说。
专家>
传统村落不能成为旅游橱窗中的化石
60岁的刘建业是重庆市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艺术工程学院教授,对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有着很深的感情。
刘建业说,“村落”虽小,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传统村落分布较广,资源特色差异较大,要选取合适的保护模式。将“村落”作为载体,让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在新型城镇化下,更要处理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开发旅游,给村落带来物质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正逐渐被现代的制作工艺和生活习惯所取代,这种破坏悄无声息,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群,更重要的是祖辈留下来的活生生的民俗文化,不能成为‘旅游橱窗’中的化石。”
进展>
我市将出台首个名镇名村管理办法
目前,进入修订程序的《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目前已经完成了草案,主要是对名镇名村形成专章,本月内上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后的《条例》,包括保护措施、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等方面。
市城乡建委还组织专家起草了《重庆市名镇名村管理办法》,这也是我市首个名镇名村管理办法。正在征求意见,预计在今年底以前,由市政府进行发布。就像给名镇名村划出一条“红线”,分级管理、分区保护。
“申报挂牌的方式,对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也是一种保护”,重庆市城乡建委村镇处处长刘建民介绍,我市已有1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附后)。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预计也将在今年内公示,重庆申报了93个,入围公示的有47个,约占总量的二十分之一。重庆晨报日前报道,中央财政将用3年时间,集中投入超过100亿元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重庆16个中国传统村落将受益。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