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的骄傲——李鸣钟

家乡区县: 沈丘县

李鸣钟(1887--1949),字晓东,河南沈丘县人。幼家贫,早年投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新军第二十镇排长。随该镇管带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举行著名的滦州起义。不幸功败垂成,冯玉祥、李鸣钟均被革职。民国成立后,冯复被启用,任左路补备军营长,李复回冯部共练新军。由此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逐步成为冯军集团重要将领。与张之江、鹿钟麟、刘郁芬、宋哲元并称为西北军“五虎上将”。

1913年左路补备军改编为京卫军,冯玉祥升任团长兼第1营营长,李鸣钟任1营前哨官,驻防北京。次年冯部改编为第16混成旅。为提高军官素质,特设一模范连,训练干部。李任模范连连长,勤于操练训导,为冯部培养了大批骨干,后西北军将领大多出于该连。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李时任营长,随冯驻军四川。袁命冯讨伐护国军,冯违令与护国军暗中联系,予以支持。次年春与蔡锷部旅长朱德会师泸州,后又联络蔡锷等迫使四川将军陈宦宣布独立。1917年李任16混成旅第3团团长时,张勋拥清帝宣统复辟。时冯玉祥在西山养病,李与张之江、鹿钟麟等一起坚决反对复辟,迎冯玉祥回旅主持大计。月6日廊坊誓师,参加讨逆。12日李率部向天坛总攻,破敌获胜,粉碎了复辟。

1920年直皖战争后,皖系失败,北洋政府于1921年6月任命直系阎相文接替皖系陕西督军陈树藩。陈拒不退让,16混成旅奉命与阎相文部入陕,武力驱陈。李率部进抵临潼,击败陈军姜宏谟部于杨虢镇。配合友军,夺取西安,陈树藩败逃。战后,16混成旅因功改编为第11师,冯任师长,李鸣钟升任2l旅旅长。1922年4月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在长辛店受挫,急调冯玉祥部星夜驰援。李率部北上至保定。吴令其三日内绕道坨里、戒台寺,出大灰场攻奉军后路,解吴军之围。李率部急行军提前到达,乘敌不备发起猛攻,大败奉军,对整个战局起了决定作用。吴以师长之职挽留,李不受,回师河南。冯玉样调任河南督军,李鸣钟仍任旅长,兼归德镇守使。是年10月,冯调任陆军检阅使,将所部扩充为三个混成旅,李任第8混成旅旅长,驻防北京南苑,由此开始为时两年的南苑练兵,使冯部军事素质更为提高。

1923年曹锟贿选窃位后,吴佩孚穷兵黩武,次年秋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联络孙岳、胡景翼发动倒曹败吴的北京政变。10月19日滦平班师,李亲率一旅兵力直趋长辛店,截断京汉交通,为顺利完成北京政变卓建战功。此次政变粉碎了贿选,幽禁了曹锟;驱逐溥仪出宫,铲除了帝制祸根;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意义殊为重大。辛亥革命以来,李鸣钟屡建战功,被授予“刚威将军”称号,获一等“嘉禾勋章”。1925年春,李升任国民军第1军第6师师长,并兼绥远都统。在主政绥远期间,选贤任能,得吉鸿昌、邓哲熙、何其巩、李兴中等辅佐,励精图治,尊重少数民族,促进民族和睦,团结蒙族上层人士,建立五族共和俱乐部。修桥、筑路,倡导植树,兴办学校,扫除文盲,诸多建树。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9月,冯玉祥于五原誓师,命李以国民军代表身份赴南方与北伐军接触。蒋介石为拉拢利用李、冯为其反动目的服务,对李鸣钟优礼相待,并表示对冯尊重敬仰。1927年冯玉样进军河南后,蒋更对李表示:渴望与冯会晤。遂有是年6月的徐州会议,而后又有蒋、冯的金兰结拜。李、冯出于拥戴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愿望,受蒋介石满口革命词藻的迷惑,误认蒋是北伐中坚,遂持联蒋拥蒋的错误立场,并一度附蒋反共,步入歧途。次年,各派军阀争权夺利,矛盾激化。1929年蒋桂、蒋冯战争之后,一场更大规模的蒋、冯、阎(锡山)中原大战即将爆发,李鸣钟既忠于冯,又附了蒋,不赞成蒋冯对战,同时从连年战乱中深感群雄逐鹿,黎民遭殃,不忍再看故乡罹难,遂向各方奔走劝阻。但各派首领皆不相让,战火一触即发。李为避免卷入这场战祸,无奈自费出国,赴美考察农业水利。之后,又赴英、法、德、意等国访问。

1930年冬,李归国后,被南京军委任命为豫鄂皖边区绥靖督办,率吉鸿昌的22路军,向大别山区红军进攻。李不愿再打内战,借肺病住上海疗养,由参谋长王同生代行其职,至次年秋始赴任所。部属吉鸿昌更不愿对红军作战。蒋帮特务机关派冷欣、王慈博等打进边区绥靖公署。

1931年5月,冷、王联合张印湘师长,擅自动兵围剿潢川、光山一带红军。此后吉鸿昌暗访苏区,积极抵制剿共,冷欣密报蒋介石,称:“吉鸿昌通共谋反。”蒋欲对吉部暗下毒手。李鸣钟为保全西北军的残存实力,急派葛云隆劝吉交出兵权,暂避风头。吉鸿昌遂于8月离伍,9月被逼出国,其22路军总指挥职务由李鸣钟兼任。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蒋介石不抵抗侵略,加紧反共,国民党特务、党棍纷纷潜入边区各军政机关,继续与红军为敌,制造战乱。李自知难匡国是,遂愤而辞去本兼各职,赴北平隐居养病,读书学画。

李辞官归隐,仍忧虑抗日前途。1934年宋哲元率领的第29军喜峰口抗日告捷。李鸣钟兴奋异常,亲书“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条幅,派人送给参战的旧属赵登禹旅长。“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李的住宅被日伪查封。北平日伪维持会长汤尔和亲访李鸣钟,请其参加汉奸政权,许其宅第财物可以启封。李愤慨地说:“亡国奴不如丧家犬,我决不给日本人干事!”决心毁家纾难,毅然化装成商人,从塘沽乘船转道烟台返回河南。还乡后,李欣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怀着大敌当前,军人志当报国的宏愿,于19 38年春上书国民党中央政府请缨再赴沙场。蒋介石唯恐西北军将领再获兵权,不予军职,但慑于李在河南的声望,授其河南省政府委员之职,后又委以中央军委委员的空衔,不久又兼任河南省赈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8年3月,开封进步师生组织的光明话剧团,来槐店宣传抗日救国。适逢李鸣钟旋里,李让出家宅热情接待剧团,为该团活动提供方便。该团中共支部在槐店发展党员,使中断已久的沈丘党的活动得以恢复。1942年国民党C C派及军统特务机关在河南迫害爱国人士,河南大学进步教授嵇文甫以“共党嫌疑犯”被捕入狱。李鸣钟与王幼乔、刘积学等联名力保,终使嵇氏获释。李在主持赈济委员会任内,终年为救济灾民操劳。在省府会议上常为民请命,力争赈济款,不惜与省主席多次激烈争辩。又积极以各种方式为灾区人民募捐粮食、棉衣,减轻灾民冻馁之苦。

1944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李受聘为高等顾问,投身于防洪抢险以及人力工料之筹措。为家乡治水倾注了心血。1947年李鸣钟当选为河南籍的国民党政府中央监察委员。

李鸣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早在中原大战以后,河南灾荒严重,李氏在北京以河南同乡会名义,举办京剧名角为赈灾募捐义演,收入四千余元,李又私人解囊五千余元,凑足万元汇赠河南,救济家乡灾民。隐居北平时,汇文第一小学举办万元捐款活动,李慷慨捐赠五千元,被该校推选为董事长。该校立“万元捐款纪念碑”以志谢。李在京西四牌楼大街独资创办“博仁医社”,延请名医王希忱等应诊,又捐赠巨款支持前西北军军医总监杨振声在西四丁街建“振声疗养院”。对赤贫市民免费诊治,一时传为市民福音。

李鸣钟幼年失学,深受缺乏文化之苦,对家乡兴学育才尤为关切。槐店创办私立颍滨中学后,李捐资为该校建造教室、礼堂,捐赠成套的图书仪器,被推选为董事长。1940年李商请省教育厅在槐店筹设豫东游击区联合中学,使战区学生免受失学之苦。1945年协助颍中扩建高中班。1946年李鸣钟返乡,适逢其60寿辰。李将亲友及地方官绅所赠寿金全部捐作颍中基金,又捐赠土地300亩为校产。李每次还乡,必到校与师生晤谈,并指导和参加学校文体活动。授意颍中不惜高薪聘教,李对教师优礼相加,数名教师在李宅食宿,李又帮助外地教师成婚立家,使教师在偏僻小镇安心施教。颍中创办13年,桃李累累,为建国后各条战线输送了不少人才。

1949年春,蒋介石政府即将瓦解,国民党官员纷纷奔逃海外,李的旧部孙连仲和刘茂恩等劝李出走,并帮助提供飞机票。李说:“自古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国民党已完全失去人心,到哪也不行。叫我离开国土,去海外做高等华人,我不干。”并劝他们也不要走。李与家人欣然住沪,等待解放。冯玉祥黑海遇难,李极为悲恸,组织原西北军旅沪袍泽张之江、孙连仲、李兴中、刘骥、过之翰等以及张自忠、宋哲元、冯治安等人的亲属在静安寺举行追悼会,公推李鸣钟主祭。时值解放前夕,蒋帮特务横行,人民噤若寒蝉。上海《新晚报》记者李士钊曾以《无声的追悼会》为题,‘对追悼会情况作了真实报道。李鸣钟书赠冯公的挽联为:“伟范常昭灿烂勋猷归史册,羁魂不返凄凉部属失瞻依。”

追悼会后,李鸣钟过分忧伤,心情沉重,竟日不曾进餐,食道癌症发,遂一病不起。是年6月29日病逝于上海虹桥中西疗养院,终年63岁。遵其遗愿,于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之际,将其骨灰安葬在苏州灵岩山麓,民族英雄韩世忠墓旁。原绥远都统府参谋长,建国后河北省副省长李兴中,献给李鸣钟的挽联写道:“为政以德,有勇知方,缅怀儒将风流,精神不死;起义滦州,归真沪上,历数终身行谊,大节无亏”。

昼颜(2017-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