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小河沿文化发祥地、自治区级“小河沿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村——敖汉旗四道湾子镇二道湾子村。走进村口,远远看见3栋颜色鲜艳的楼房,同行的四道湾子镇宣传委员告诉记者,这就是二道湾子村农民今年新建的楼房,即将竣工,村民就能住上日思夜想的楼房了。 说起盖楼房这事,人们自然会谈起二道湾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洪林,这个土生土长的二道湾子人,今年60岁, 1984年起就在村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市有名的村官。
记者见到王洪林,王书记向记者讲述了这些年二道湾子村的发展变化。过去,依靠老哈河水,种稻养鱼。可是,1991年,坎下水田被淹,全村被迫从老哈河淹没区搬迁到现在的坎上新址。坎上全是旱田,当时全村面对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农业靠天收、增收致富难的实际困难。因为坎下经营耕种多年的人均一亩的稻田设施全部被毁,无法修复,而坎上荒芜多年的旱沙蒿地又无钱开发,搬迁后的新房无钱装修,村民的生产生活陷入极度贫困的窘境。
王洪林多次召开党员代表会议,研究二道湾子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将全村几千亩树地抵押给银行,借贷款修复水毁工程,建中型扬水站,架设高低压线路,覆盖全村所有耕地,使农牧业生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带领党员干部一起全村总动员,靠肩挑人扛,修复水毁的防洪大堤,开发平整坎上荒芜多年的沙地;大搞实用技术培训,请来科技人员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引导群众科学种田;不断引进种植业新品种,提高单位产量,增加群众的收入。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二道湾子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观,如今,村里通了油路,火车从村旁通过,高速路出口近在咫尺,电力设施完备,通讯设施先进,村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
2012年,王洪林等人开始谋划建设村民公寓小区,规划建设3栋楼房,总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首批入驻农民84户,单户面积70至114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统一建设绿地,统一供暖供热。他凭借自己多年承包土建工程的经验,规划了一个草案,征求大家意见,由专业设计部门规划设计。他说,这些都好办,可这需要2000万元,从哪里来?为此他犯了难。
王洪林说,开始的时候,村民积极性不高,嫌钱多,一共就卖了20多户,为此,自己闭门思过3天,于是召开村委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建楼房是对的, 这才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开始寻找资金来源。他们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土地整理等项目解决一部分资金,而且村里腾出的宅基地谁的还归谁所有,村里将土地外包出去的钱补贴给村民,一算账,村民2万到8万元就能住上楼房,这样村民一下子就开始抢订楼房了。现在楼房尚有急需解决的一部分资金,他们向村民集资,王洪林拿200万元,其他村委会成员带头,当村民拿着现金到村委会送钱的时候,王洪林感动了,他说,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你实实在在为他们做一件实事,他们就满足了,明年接着盖那220户楼房。
交流中记者得知,二道湾子村楼房建设是结合农村的特点建设的,既规划了场院又规划农机具的存放处,还规划了养殖小区。针对村里80多辆轿车,还配建了车库。他们准备将腾出的地方招商建厂,提供变压器等基础设备,目的就是增加就业,不出家门就能打工。商厅发展服务业,每天早晨村民下地干完活,就到餐馆吃点早餐,享受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二道湾子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记者 付占营 驻站记者 姚井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