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特产

家乡区县: 广东省化州市

  化州,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茂名县级市之一,被誉为中国化橘红之乡。这个地占2354平方公里的小城市也有很多地方特产,有位于化州市西南部笪桥黄瓜、丽岗番薯、长崎牛杂水、牛腩拖罗饼(中秋节才有)、化州糖水、最特别的是橘红(化痰止咳、贡品)。

  笪桥黄瓜有甜瓜、黄瓜、米瓜和蛇瓜4个品种。这些瓜经过细致加工腌制成的瓜干,色泽金黄,淡甜,鲜脆可口,久贮不坏。黄瓜干与瘦肉加上冬茹、蚝豉,剁成肉饼,美味可口,饶有风味;将陈年瓜干合老米熬成稀饭,可治慢性腹泻及痢疾;以酸醋、生姜作佐料,把瓜干同猪蹄或生鸡一起熬汤,是产妇的精良食品,既消食开胃,又去淤生新。因此,人们往往把笪桥黄瓜当作送礼佳品,赠送亲朋挚友。故此,笪桥黄瓜干远销广州、深圳、珠海、海口、三亚、湛江、南宁、北海和香港、澳门等大中志市,且销售量日益增大,经久不衰。

  黄瓜干的制法,比较复杂。一般制作的方法是:黄瓜收成后,选取通直、饱满的全瓜(不用掰开)放进50—60度的热水中烫熟过青,然后将瓜捞起来放在太阳光下暴晒,晚上收起用热盐水将瓜浸2—3分钟即捞起,以免将瓜烫得太熟。然后又将热盐水浸过的瓜放在冷盐水中浸入味。如此白天晒、晚上浸三四天,直至瓜味咸淡适宜为止。白天如遇到阴雨天,还要把未干的瓜铺在竹笪上,下面加火烘烤,直至烤干为止。在制作笪桥黄瓜过程中,切忌接触油类和鱼腥,黄瓜、热水、食盐和腌缸等,都必须保持洁净,否则,黄瓜就会霉烂变质,前功尽弃。通过上述方法多次地反复加工,制作出色泽鲜黄带玉色、味甘、淡甜爽脆、风味独特的“笪桥黄瓜”。

  化州橘红历史文化,化州古时荒凉的地方,瘴气多,民众多患痰饮。相传有罗辩者,怜悯民众苦困,种橘于“石龙”城内,所产橘红,消痰化饮有神效。明、清间,州人在州城建“华严庵”纪念罗辩,庵门楹联云:“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株经手植;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明万历年间(约于1600)编纂的《高州府志》“药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红的记载。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对化州橘红的记述,除有传说、药效、价值、辨伪、土壤、气候、种护、采集、加工、上贡、产地及标图外,还有大量歌颂化州橘红的诗文。
清代中叶,全县种植橘红300多亩(约1万多棵)。清末民初,因战火频仍,加之当局只顾索取,不问生产,橘红受损更大,至1949年,全县仅存30多亩(约2000余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50年代拨出专款,以复苏旧橘园,开辟新产区。1962年成立县橘红生产办公室,并委托药材公司主管橘经生产、加工和收购销售,橘红面积逐年扩大,70年代初,全县橘红发展至3000多亩,1985年增至8500亩(约17万棵)。县人民政府又组织了中药学行家对化州橘红进行系列的研究。为挖掘地方生产优势,1987年赖家园橘红制品厂扩建为中药厂,职工由原20多人增至100多人,生产橘红系统药品,进一步发挥橘红在医药上的作用。1988年该厂批量生产橘红系列药品。

  化州橘红功效,化州橘红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吐痞闷。在临床实践中对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长期胃痛、气痛、咽、喉炎等有独特的疗效。

 关注:南华学子

Karida(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