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烩面

家乡区县: 开封市尉氏县

     常年在外,每念及家乡,就会想起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面,面条的韧、羊汤的醇、芝麻酱的香,让我忍不住咽口水。

     春节回家,下午三点到郑州,再转车到家乡尉氏县需要三个小时,刚好赶上吃晚饭,往常,家人会准备一桌饭菜等待一年一次的团聚。这次,上火车前,和老公计算,我们腊月二十八到家,正月初八走,春节期间又要走访亲友,只有二十八、二十九两天有机会出来吃烩面,立即给婆婆打电话,让她不必准备我们的晚饭,在县城吃一碗烩面再回家。

     记忆中,尉氏县城最好吃的烩面叫王老十,据说店面早已搬迁,却不知道在哪,老公一个“驻守”县城的铁哥们YUN夫妻俩给我们接风,带我们去王老十烩面馆新址,不到七点,在新疆,下午还没下班呢,面馆竟然打烊了,他说,年关了,来县城备年货的人多,烩面馆每天卖完就关门,还有一家老塔烩面,味道也不错,他经常去,我们又折去老塔烩面,店面亮亮堂堂的,门却锁上,伙计在清扫大堂,我有些泄气,吃碗烩面也这么困难啊,YUN又执着地带我们上路了,用他的话说,吃烩面的地方到处都是,不愁吃不上,说着,又来到一家祥聚烩面。

     “卖面不卖了?”
     “卖。”
     “要四碗烩面。”
     伙计拖长了声音喊“中”,我的心一下子暖暖的,这就是我从小习惯的烩面馆。

     点了四个菜,一人一个烧饼,烧饼是刚出锅的,一面烤得软,一面烤得脆,咬一口还会抹上一嘴芝麻味,尉氏只要稍有规模的烩面馆前都有一个烧饼摊,喝一口烩面汤嚼一口烧饼,那种畅快的心情只有河南方言里的“得劲儿”可以形容,而离开家乡后,难得一次这样的机会。

     面上来,我深呼吸一口,细细品尝起来,尉氏烩面的食材十分简单,羊汤和面为主,搭配几片羊肉、几根蒜苗、香菜还有一大勺芝麻酱,看似简单的食材组合,却去掉了羊肉的膻腥味,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绵长。平时也喜欢下厨,我一直奋斗的目标是,不用过多的作料,把食材本身的好味道发掘出来,莫非我早已参透家乡美食的精髓?以前在郑州读书时,对于广受追捧的郑州烩面,我却提不起劲头,总觉得里边东西太多,什么海带、粉条、海参、鹌鹑蛋啦,营养是营养,却把烩面最本真的羊汤的厚味、面条的嚼劲给破坏掉了,美得眼花缭乱,却没有一两样突出的特点,或许,这是省会和小地方的区别,省会是一个雍容高贵的贵妇,有着摄人心魄的美和味,小地方仿佛一个素面朝天的民间女子,唯有一对酒窝可人心、暖人意,而我的品位是倾向后者的。

     我只顾低头吃面,YUN和YUN的媳妇劝我吃菜,我一笑置之,劝多了,就说:“在外边,最想的就是这个味,已经顾不上吃菜啦。”

     吃烩面的机会确实难得,这个春节按计划刚好两次,第二天,跟家人到县城办年货,老公说,在尉氏县,随便一个小摊做的烩面都很地道,这次我们逛了半天,在市场门口的一个面摊坐下,摊前散落地摆了七八张桌子,每张桌子都坐得满满的,人人端着一个像小盆一样的大碗,“吸溜吸溜”吃着面,在等人腾桌子的时候,我观察着每一个吃面的人,如果不好吃,也不必伪装出一脸的满足,对吧?味道一定不错。等我们的面上桌,眼前的面卖相却不好,白色的汤、白色的面,白花花一片,或许过年生意太好,老板忙不过来,随便把配菜搁到碗底,即不讲究造型又没讲究色彩,我有些不想吃了。

     老公吃一口面,不断点头:“味道不错,至少三星级水平。”
     “是吗?”
     “你尝尝就知道了。”
     我拿筷子把碗底的菜和酱搅匀,喝一口汤,确实是原汁原味的羊骨汤。婆婆说,现在村子里的小学生,父母忙没时间做午饭,都是一天花五块钱在村头的食堂吃烩面。我们羡慕加眼馋,老公说,小时候要一毛钱买零食要跟妈妈磨半天。姐姐说,偶尔跟大人去赶集才吃得上烩面。我说,那时候,过生日或者考了全班第一名,我是坚决不在家吃面条,要爸爸带我出去吃烩面的。如今,可以消费得起烩面了,我们却离家乡越来越远,离烩面的味道也越来越远。

     离开家乡时,和老公商量是否带几包方便烩面走,最后,放弃了,因为我发现在新疆做拌面用的面很适合做烩面,只是拌面是把面剂子滚圆了拉,烩面是把面剂子摁成片再拉,熬羊骨汤用的作料我还不知道,但是可以在网上搜索出来自己配啊,另外,新疆大牧场还供应着充足的鲜嫩羊肉,完全可以在自家厨房做出一锅正宗的尉氏烩面,化解我舌尖上多年的乡愁。

耶稣都夸我帅(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