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习俗:十二月之岁时节事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十二月十六“尾牙”。

“牙”即“迓”,恭迎之意。同安民间每逢农历初二、十六均要“做牙”,以菜饭果品奉祀社神(即福德正神、土地公)。二月初二称“头牙”为社神诞辰,腊月十六称“尾牙”,均特别加润饼、三牲礼祭。古中原以农立国,、对土地公奉祀最诚,有“春祈”、“秋报”古节流行。东汉后期道教形成,祭社神的农事节日演化成道教节日,唐宋以后,随北民大批南迁而流传闽南。明清时代,闽南地区人稠地少,缺粮严重,农业年成关系一家衣食生计,民间对社神礼拜更勤,不但村头田尾,乃至城乡家庭,都必设“福德正神”神位供晨昏膜拜,祭祀次数也由古时春秋两祭发展至一月两祭。不但农民,而且连同商家也以土地公为财神,“尾牙”要宴请伙计,一为辞岁酬劳,二为决定来年去留。东家在宴桌上必备一盘白斩鸡,鸡头正对者,意味来年解雇。被老板敬请鸡头者,都得卷铺盖。所谓“鸡头相对,伙计走路”。有一民谚云:“吃尾牙面忧忧(怕失业),吃头牙捻咀须(一年工作有保障)”。
吃过“尾牙”,年关迫近,家家忙着搞卫生,办年货,主妇们更是夜以继日,故有“十二月工,无闲梳头鬃”之俗语。

十二月廿三送神。

相传灶神(灶君公、司命灶君)是玉皇女婿,家堂五祀之首(灶神、门神、井神、厕神、中宵神)每年腊月廿四率家宅神上天奏善恶,以定凡间之奖惩,同安民间灶君神位有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廿三日零时正点一过,即以三牲、汤圆、麦牙糖、甜米糕祭灶。又甜又粘,糊住灶君的嘴巴,使他上天专言好事,隐恶扬善,不讲坏话。
祭灶之俗源于中原。晋代葛洪《抱朴子》载:远古送神在夏季,至东汉,阴子方于腊月晨炊时见灶神现形,以黄犬祭之,累世暴富,腊月祭灶因而成俗。唐人段成式《西阳杂俎》载:“灶神名槐,状如美女”,是个英俊的小白脸,故中原地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戒。但明清时代,闽南地区人多地少,加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男子多离开土地,外出打工或经商,家中只能由妇女祭灶送神了。为安全计,灶神只好由小白脸后生变成黑脸阙咀(兔唇)的丑八怪了。南传灶神形象的变异,说明了“人创造神”。

十二月廿五“接玉皇”。 《县志》载:“廿五日俗谓天神下降察恶善,设香案迎之”。道教经典说:“灶君廿四日上天奏事,廿五日玉皇亲率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及诸天神巡视凡间,以验证各家灶君所奏之事,定来年各人之祸福。”故民间此日要特别安分守纪,不敢争吵胡为,要大扫除,争做善事以悦神降福。计家口,家禽家畜之数而熬“口数粥”,不得浪费粮食而罹祸。所谓“惜福得福”。此日可谓是古代民间的“精神文明日”。

了解更多集美风土人情,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freezesnow

忘词(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