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

家乡区县: 邯郸市丛台区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的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於 邯郸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后因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但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舞步。当时在赵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特殊舞步,非常优美。那个寿陵少年很可能是来邯郸学跳舞。但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舞步。当时在赵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特殊舞步,非常优美。那个寿陵少年很可能是来邯郸学跳舞。

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沁河之上,为古城南北交通要冲,沁河原名牛首水,西出紫山,东贯邯郸,注入滏阳河。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为赵都一大景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洪湍双逝,澄映两川。”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
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据《邯郸县志》载:每逢秋水暴涨,沁河两岸咫尺天涯,交通极为不便。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为石拱桥。取名“学步桥”是根据《庄子·秋水》篇记载“邯郸学步”的典故借题于此。《庄子·秋水》篇里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个典故的意思是:燕国寿陵少年听说赵国人走路很美,便不远千里跑到赵国都城邯郸来学步。结果非但赵国人走路的姿势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到燕国去。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成语典故“邯郸学步”即出于这则故事。

格格(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