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知军米芾

家乡区县: 安徽省无为县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汉族,祖籍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史说他“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冠服郊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好洁成癖”。因他不拘世俗礼法,多有狂言异行,人称之“米颠”。苏轼《与米元章书》说他有“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义,超妙入神之字”;程俱《题米元章墓》说其“自我作故,不蹈袭前人言”。多有褒扬之辞。书法上他和其时的苏轼、黄庭坚及蔡襄并称“宋四大家”,于绘画上还独创水墨山水法,人称“米氏云山”或“米家山水”。他本人也“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今天无为县城北门城区有一座米公祠,便是为纪念米芾而建的。米芾曾经在无为担任知军,在无为做出了一番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任无为知军期间,他就收藏购买了不少晋宋以来的前人真迹,如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谢安的《八月五日帖》等,所以筑室藏之,题名“宝晋斋”。宝晋斋前是墨池。在亭内中心有一座六角伞形的投砚亭,亭中有一石案,四石凳,四周环水。这是米芾于宋徽宗崇宁年间所凿。传说米芾当年某日于亭闲暇无事时,听蛙声不绝,遂引砚投之,蛙遂禁不复鸣。第二天,“一池碧水变为黑色”,米公题“墨池”碑于旁,故称之为墨池。现存“墨池”碑是明代嘉靖年间朱麟写的,米芾写的碑早已毁失。

现有的一些记载,都说米芾任无为知军时,“与民无忧,与物无争,重农桑,薄赋敛,政简刑宽,民皆颂之”、“庄稼连续获得大丰收,就连再生稻也是一穗九歧,绿浪盈畴,长势喜人。”这种说法可能有后世想当然或夸大的成分。现在民间流传的一段“佳话”倒是真和庄稼丰收有关。说是某年正值庄稼丰收时,蝗虫“遮天盖日”飞来,所到之处庄稼受灾。百姓无奈,只得烧香拜佛,求蝗神免灾。米芾知道后,不信这一套,亲自带人整日驱赶,不几天即把蝗害赶跑。不料临县官来信,怪其不应把蝗害赶到他们县,米芾回信说:“蝗虫本是天灾,非干人事挤排。敝司既能遣去,贵县何不发来?”此事后不了了之。当然这也都是些无物可证的事了。

米芾出知无为军后,上有朝廷沉重的赋税压力,下有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在夹缝中,米芾苦苦寻求平衡的良策。身处无为之地,他想到了无为而治。

对上司的催促,米芾假装不闻不问,能拖则拖,能扛就扛,拖不了也扛不住的,便屡屡自称“抱疾之官,十日九假,事皆委薛侯”,这个薛侯名叫薛乐道,是米芾无为军任上最好的朋友的助手,他将大小事务交给他处理,自己就有了回旋之地。

米芾之后主政无为的历代官员,都对米芾的施政有着很高的评价。有说他“善察民冤”,有说他“与民无扰,与物无竞”,明代庐州府同知刘师朱更是赞誉他“清风灏气,至今袭人”。而最能反映米芾知军无为全貌的应该是《米公墓志铭》里的一段记载:“(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则率职不苟,喜为教戒,吏民初为烦,已而安之。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通过这个,我们知道,米芾的“无为而治”并非“不治”,只不过是他同情百姓又无力抗争的一种策略罢了,实际上是“无为无不为”。

宋时无为军旱涝灾害很频繁,有首古老的民谣说道:好一个无为州,十年九不收;若要收一年,锅巴盖墙头。既可以看出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遭受灾难的辛酸血泪,又能看出他们对这片沃土的依恋和期盼。

知军米芾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春耕之前,米芾就率领本军官员举行亲耕仪式,去官田犁田,一是示为农先,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夏之交,他去郡圃察看播种。农历四月后,即“麦熟梅子黄”时,米芾又催促农民一边收割麦子,一边放水犁田,准备插秧。秋收时节,米芾会登楼观察庄稼长势和收成。而有一年他登楼却看到了“再生稻”:庄稼连续获得大丰收,就连再生稻也是一穗九歧,绿浪盈畴,长势喜人。自此留下了“稻孙楼”的千古佳话。

重农的同时,米芾也因地制宜提倡渔业。无为军河溪港汊纵横交织,水域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东南一带,最适宜渔业生产。米芾引导人们宜渔则渔,不必围湖造田,浪费人力物力。无为西北为山区,开春时,米芾鼓励大家在塘里投放、培养鱼苗,以便长大后捕捞。这时的无为鱼肥稻熟,是个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文化人米芾在无为也没有忘记兴学。他先后为芜湖县学书《芜湖县学记》、无为军学题写《御制碑》,并多次到军学、乡教视察,指示军学要搞好造士、选士工程,这相当于今天的教书育人和选拔人才。他还不忘勉励军学内的师生,要求他们养德修学,使本军乡里形成“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的文明风气。

米芾知军无为的两年多时间内,基本风调雨顺,没有出现大的灾荒,偶有蝗虫过境,也没有造成致命危害。安居乐业的百姓都说是托米知军的福,沾了米大人的光。

米芾听了难免得意,高兴地填了一首《丑奴儿》:“踟蹰山下濡须水,我更委它,物阜时和,迨暇相逢笑复歌……”

如今的米公祠便是以米芾故居和相关历史遗迹为主修建的,米芾故居能留存至今,可见当地人们对这位知军的拥护和爱戴之情。

周明飞(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