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筑巢引凤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最重要的要求。”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为东莞转型升级开下此方。东莞市主要领导也曾表示,“东莞的最大动力和阻力都来自于人,如果不能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也将缺乏有效支撑。”
诚如斯言,社会转型,归根结底是人的转型。东莞深谙此道,早在2004年,东莞便提出,外来人才可在东莞申领居住证。2006年,经济社会双转型便被东莞确立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2008年,安排不少于8000万元专项资金,力争新增20万名高级技工人才。2011年,“人才东莞”这一大战略被正式提上东莞日程,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5年投入50亿元实施“人才东莞”战略,此外,东莞还首创为外来人口而设立的专职行政机构,配套相关服务。
在过去的10年里,这座城市人才工作的推动,也加快着城市转型的速度。通过打造“人才型城市”的大手笔,将产业与人才、项目与人才、科技与人才深度互动,构建全新的“人才向往之地”和“人才集聚之地”,为东莞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
引才 人才政策频频出台入户门槛逐渐降低
2014年,东莞入户政策进一步放宽,程序将进一步简化。东莞原有的人才引进、积分制入户、高技能人才入户、优秀新莞人入户、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入户等入户政策悉数整合到新政策中,明确东莞将采用准入类人才入户和积分制人才入户两种入户方式,进一步拓宽直接入户的对象范围。
以“世界工厂“闻名的东莞,人口结构也形成显著的特点,人口结构严重倒挂,外来人口远多常住人口,外来人口中,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年轻人。2014年的统计称,全市常住人口831万人,户籍人口18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中35岁以下的占70%以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70%以上。
在这样的人口结构倒挂的情况下,如何把建设东莞的人才引进东莞,十年前的政策便初现端倪。早在2004年,东莞人事部门就做出决策:符合东莞市引进人才专业需求,通过柔性流动来东莞工作或者创业的人员,可以申请在东莞的《居住证》,并享有相应待遇。
随着东莞经济发展的的脚步,其引才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东莞市上半年招考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首次取消了“东莞户籍”的限制。外界评论认为,公务员队伍户籍制度的“破冰”,表明了东莞吸引外来人才、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海纳百川的气概。2006年8月,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企业人才迁户暂行规定》,对在重点或大型企业工作的中高层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其他有突出表现的高素质人才实行免费入户。2008年,东莞提出安排不少于8000万元专项资金,力争新增20万名高级人才。
到了2010年,东莞明确了“人才层次偏低,结构与产业发展不适应是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分组讨论会上,东莞首次提出了“积分入户”的举措,通过量化指标衡量新莞人个体对城市贡献的大小,彰显了公平性。除了学历、住房等指标外,在东莞工作时间、技术职称以及参加志愿服务等内容也作为考量,并不仅仅以学历和收入论英雄。这一措施打破了东莞当时入户政策“一刀切”的局面。
2011年,东莞对人才的重视达到了一个高峰,“人才东莞”这一大战略被正式提上东莞日程。东莞提出此后5年每年投入10个亿元全面启动“十百千万人才计划”,努力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市”向“人才资源强市”转变、从“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转变。
2014年,东莞入户政策进一步放宽,程序将进一步简化。东莞原有的人才引进、积分制入户、高技能人才入户、优秀新莞人入户、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入户等入户政策悉数整合到新政策中,明确东莞将采用准入类人才入户和积分制人才入户两种入户方式,进一步拓宽直接入户的对象范围。先后共有2.7万名新莞人获得入户资格,入户人数在全省居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既有一线技工,也有高级工程师,有效优化了东莞市人才结构。

三次忘记密码(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