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历史文化

家乡区县: 睢县

     睢县位于黄淮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植被丰富,降水适中,十分适于人类生存。早在史前时期,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目前在睢县境内发现的史前古文化遗址以河南龙山文化类型为主,如位于蓼堤镇周龙岗村的周龙岗遗址、位于周堂镇乔寨村的乔寨遗址和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的王庄遗址等。

    河南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文化,其年代据C-14法测定约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从周龙岗等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可以推断,当时居住在睢县一带的古人类尚处在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生活用具则主要为陶器和骨器。制陶业已相当发达,陶器多为轮制,故较精致,种类也较多。

     在周龙岗遗址中并发现烧制陶器的陶窑遗迹。学术界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我国古史中所说的夏代。殷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睢县发现多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平岗镇岗下坡村和犁岗村之间的犁岗遗址。该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富,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也有少量青铜器。两周秦汉时期的墓葬、遗址亦多有发现,出土文物更加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睢县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大都具有时间跨度长、不同时期和类型的古文化遗址累积叠加的特点。如在周龙岗遗址中发现有年代更早的属于仰韶文化(距今5000~7000年)的彩陶陶片。在乔寨遗址中既有河南龙山文化遗存,又有殷商文化遗存和汉代墓葬。在犁岗遗址,殷商文化遗存和两周文化遗存及汉代墓葬并存。这一特征显示出睢县境内各个时期的古文化有着很强的连续性,也表明睢县一带自远古以来,人类活动从未中断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睢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西周初年封商族后裔微子启于宋(今商丘市睢阳区南),睢县一带属于宋国。由于这里地处宋国西部边陲,与齐、鲁、郑、卫、曹、许诸国邻近,因而成为春秋时期诸侯间盟会征伐的场所。“春秋五霸”中的首位中原霸主齐桓公先后在首止(在今睢县城东南5公里处)、葵丘(今睢县北部)大会诸侯,主持订立盟约,史称“葵丘之盟约规定:各国之间不可堵塞水源,不能阻碍粮食流通;各国君主不得更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各国要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原来相互龃龉的诸侯国自盟约订立后言归于好等。“葵丘之盟”对于促进中原地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起,试图称霸中原。

     而其时崛起于江汉之间的南方大国楚,亦有北进问鼎的野心,于是形成宋楚争霸的局面。宋国是弱小国,宋襄公虽欲称霸,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便打出“仁义”的旗号,以图笼络中原诸国共同抗楚。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的军队战于泓水(今睢县东南与柘城县交界一带),宋襄公讲究所谓“仁义”,坐失良机,一定要待楚军渡河列阵就绪,才下令进攻,结果被强大的楚军击败,宋襄公本人也身负重伤,翌年不治而死,其霸业随之灰飞烟灭。

     宋襄公死后,葬于襄陵(一称襄台,在今睢县城湖湖心岛东北隅)。睢县一带遂成为宋国西部的重镇,“襄陵”之名,屡见于先秦古籍中。泓水之战后,宋国日渐衰弱,四周土地为强邻不断蚕食鲸吞,到战国初期,西部襄陵一带被并入魏国,成为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市)东部的重要屏障。《史记•魏世家》: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诸侯围我襄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古本竹书纪年》系此事于惠成王十七年)。又,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7年)“楚败我襄陵”,皆指今睢县县城一带。

小诗(2015-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