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庄氏族人已经向各地迁徙。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清楚的记载。楚国有庄豹、庄峤、庄辛,宋国有庄周,齐国有庄暴。据姓氏学者考证,庄峤一作庄豪,相传为楚国名将。楚襄王二十五年左右,庄峤率军由黔中向南进攻,越过夜郎,直达滇(今云南滇池附近)。后因为交通为秦所阻,庄峤在滇称滇王。
东汉时期,因明帝名叫刘庄,人们讳庄字改庄姓为严(因庄与严音相近)。魏晋之后,部分严姓人恢复庄姓,但仍有一部分继续姓严。
米氏出自楚庄王之族,由庄姓改姓米。宋末由河南(今洛阳)避乱迁至山西,明初迁到山东曹州。1855年黄河北迁之后,他们回到庄周故里褚庙和陈胡庄等地。米氏自十四世迁来以后,现已传至二十二世,历八世,有500多人。在庄周故里,一直传有“庄、米、严一家”之说。每年的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均有庄、米、严族人为庄子扫墓祭祀。
唐宋以后,庄姓继续迁徙。唐末固始人庄森随王审知入闽,居永春桃源里,为庄氏入闽之始祖。庄森长子名韦,四子名甲。宋元之际,庄韦之后庄诏迁至陆丰上沙。庄甲之后第八世孙庄佑迁居青阳,其十二世孙庄同迁至惠安云头。庄甲九世孙庄夏之子,招赘朱氏,因庄、严原为一姓,故又有庄、严、朱联宗之说。庄夏世居晋江,于国有功,宋宁公特为其故乡的鬼笑山御笔赐名锦绣山。庄夏以下子孙遂以“锦绣”为堂号。庄夏十一世孙庄弥渊迁潮安开基,十四世孙庄才翁迁同安开基。明清之际及以后,庄氏有人开始渡海到台湾定居。
庄周故里地近古蒙泽,西汉以后为甾县,因地势低洼,庄周后裔多向外迁徙。有庄周之后裔庄邦一者,约在北宋仁宗年间自河南(今洛阳)迁至福州金沙乡,为庄氏金沙派始祖。传至八世孙庄善二、庄善三兄弟,他们于南宋末年又迁至宜兴、常州等地,为明清时代的庄氏望族。明万历年间进士庄起元,清乾隆年间榜眼庄存与、乾隆年间状元庄培因等,均为庄周之后裔。
宋元以后,庄周故里屡遭兵灾河患,尤其是明清以来的五六百年间,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后,黄河连续几年决口不断,居民大量外迁,庄周后裔多迁至福建、江苏等地。今在民权居住的庄氏人家大部分是从山西洪洞县等北方地区迁徙而来,多为黄河改道后重返故里者,有数十户,人口百余人。
大店庄氏明洪武初年由江南东海郡海东村迁居莒之朱陈店,即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的大店镇大店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