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的民间文艺。一提到高跷,人们就会想起各地庙会社火上男女装扮成才子佳人,踩着高跷,或唱一曲《天仙配》,或表演一段《玉堂春》,让人赏心悦目的情景。然而,要说高跷亭子,那就鲜人为知了。
高跷亭子,又叫高跷锭子,因静如亭,而动如锭,故两名兼称。高跷亭子是孔埠堤围村的传统民间文艺,据说是“江西老表”过藉来的,有400多年历史,以代相传,为一方之绝技。每逢农闲或新春佳节,堤围村的男女老幼欢聚在稻场上,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表演高跷亭子,自娱自乐。其表演形式,由五位成人各自双脚踩着一米高的木高跷,腰间悬挂一米见方的红绿绸布扎成的彩围,肩上背着“山”字形或“出”字形的铁架,架上分头坐着三个或五个出生100天至三岁的幼儿。村民们争相将自家的幼儿送上亭子,图的是一种喜庆和吉利。幼儿们身穿新衣,抹上红脸蛋,头戴彩球,宛若盛开在铁树枝上的一朵朵鲜花。随着锣鼓“咚呛、咚咚呛”的节奏,踩着高跷的人手舞足蹈,时而如凤凰展翅,时而似孔雀开屏,一招一式的惊险动作,把观众的心牵得上下跳动。与此同时,那背架上的幼儿,惊险动作,把观众的心牵得上下跳动。与此同时,那背架上的幼儿,大的双手合十,作拜年或恭喜状态不停地向前翻滚,如同纱锭旋转一般,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小的不胜动作,听其自然,有的流露微笑,好像在回报观众,有的咿咿呀呀,宛如雀噪枝头,有的则泰然处之,似乎对欢乐的人群不屑一顾。幼儿的各种稚态,更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于是,欢呼声,喝彩声,鞭炮声和铿锵的锣鼓声组合成一曲欢快高亢的交响乐,将高跷亭子表演推向高潮。
甲戌年正月十五雪打灯,堤围村高跷亭子队的男女老幼,顶风冒雪,赶赴杂技艺术的殿堂)武汉杂技厅,参加武汉市闹元霄舞龙夺标大赛民俗文艺汇演,以其独特风彩,令人叫绝,荣获优秀表演奖。一位归国侨胞看了他们的表演,连声赞叹:“看了孔埠高跷亭,天下高跷不用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