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那么倔强。一生认定一件事——育苗种树、绿化荒山。因为他曾目睹生养他的那片山地从繁茂到荒凉。因为父辈的一个嘱咐、一个夙愿,他便情定深山,痴情不改。
难忘父亲一声长叹
万宝山,我市东北部东岗镇境内的一座深山。原名万羊山,老书记杨贵在任时,将其改名为万宝山。说是万宝,却没有发现人们想像中的金条银锭、稀世之物。守了多半辈子万宝山的原玉山却坚持他的观点:万宝山的宝不在常人眼中。他认为,万宝山的林是山的命脉,林是山里人生存的依托,生存的依托就是无价之宝。他还把千年古刹双龙寺尊称为“万宝山之魂”。因为那座寺接纳的是一方山民传统的信仰和美好的善念,一方善土,风水宝地以寺为证。
万宝山,在原玉山心中是动态的、多变的。从他记事起,常随爷爷、父亲进出山林栽树管树。林海莽苍,一眼望不到边际。原玉山回忆说:“五六岁的时候,生产队一排十几间的仓库里堆满了装着杏核、桃仁的麻袋,父亲让数数有多少袋,我数了三遍没数清,猜不准万宝山一年光杏核、桃仁能产多少斤。”
然而,一件事让原玉山感到揪心。那年他随父亲进山护林,登高远眺对面的山坡,曾经密密麻麻的一片林海,忽然间就变得稀稀落落、荒荒凉凉。父亲望着对面的山坡一声长叹:“前些年,咱队里盖仓库,从那片坡地伐了270多棵木材,就没见少,像是没伐过。眼下,你看看,能挑出几根像样的檀条子都很难呀!”父亲说着话,就抬手去擦眼角的泪。原玉山虽然体会不到父亲此时内心有多疼痛,但他知道,那一坡一坡的树林是祖上几代人和在山里居住的村民们,从育到栽、从种到管,多少年经营的心血,于山里人,那是过日子的指望。其时正逢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为“大炼钢铁”取木烧炭,坡林难逃劫数。山里人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每年的植树时节进行补植。毁一棵树三锯两斧头,养成一棵树没十年八年难成。到了七十年代末,一些“胆大不嫌羞”的人利欲熏心,不仅自家修房盖屋进山里偷砍乱伐,竟还有人开着车去山里伐运木材赚取暴利。万宝山哪能经受这般折腾。他原玉山就是孙悟空七十二变,也难守住这万宝山之宝。
情定大山为有绿
“山是咱的天,守好了山就等于守好了咱的日子。”原玉山的父亲不止一次对他这样教诲,老人家直到临终前还一直在念道。守,不仅是黑天白日瞪着眼看。偌大的万宝山方圆十余万亩坡地,需要育苗植树,需要修剪管理,需要防水防盗。守护好了,它才会给出一树果实、一片碧绿。
然而,一个人会有多大力量去为一座山披绿挂红?原玉山没想那么多,他就仅凭着自己的力量,每天腰里别一把镰刀,手里提一只篮子,干粮、水带足。看到哪棵树该修剪了,他上去修剪一番;看到哪棵树被山洪冲歪了,他上去扶一把;发现有一片山坡空着,他便从苗圃里选出几棵补植到空地。他18岁那年,生产队忽然对林业有了重视,专门成立了林业队,原玉山被吸收到林业队,很快成为技术骨干,他顿时觉得自己再不是势单力薄的守山人。
23岁那年,命运再次让他抉择。为了贴补家里的窘困生活,他趁着农闲去郑州揽活。在郑州市博物馆,原玉山自身的诚信和精细的把手,让博物馆的领导十分赏识。结果,原玉山“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惦记着万宝山。初冬时,他说啥都要赶回去。博物馆的领导想挽留他,提出给他转商品粮户口,找正式工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样的好事“提着灯笼”都难找。原玉山却婉言拒绝,只身回到万宝山,在藤条蔓延、枝杈交错的山林中,在炊烟袅袅的石墙土屋里,守着大山守着家人,这才是原玉山想要的日子。
造林绿化是大山之幸,山民之福,而防不胜防的灭绿毁林却成为守山人的天敌。几十年来,原玉山和当地党委政府一直为这些致命性的林业问题困惑着。
1990 年后,原玉山对守山护林有了新的思考。他认为,人的利欲之根在于心。想改变人的不良行为,必须从内心去引导。近年来,东岗镇党委政府“以万宝山为开发主体,以万亩核桃园、景区旅游开发、三级水系建设为产业导向,进行三维一体、相辅相成、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主体思路,给万宝山带来了勃勃生机。原玉山一方面紧密配合镇政府在植树绿化的同时,修水库建坝堤蓄拦山水,保湿保墒;一方面发动周边群众常年在深山里修建拓宽山间道路。在原玉山心里的万宝山之魂—— 双龙寺,由于得到及时的保护修缮,古刹再度焕发生机,香火点旺。随着市镇两级政府对万宝山的高度重视,万宝山作为名胜景区正在被列入林州大旅游的棋局,整体在推进。大幅度地倡导宣传植树造林、强化防护意识,毁林坏林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近年来,东岗镇一方面搭乘全市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的快车,围绕打造“豫北核桃之乡”的总体目标,规划了全镇“三带两园”核桃经济林发展布局,在万宝山一带发展核桃林坡地4万亩。核桃林、花椒林等经济林在万宝山逐渐成为主角,为万宝山披上了一条绿色的衣带。2015年4月9日,由东岗镇申报的“东岗万宝山”涉农商标成功注册,山里人像是找到了开启万宝山宝藏的金钥匙,对万宝山更加珍爱敬仰。
年逾六旬的原玉山,对万宝山依然痴情不改。他在冬天里,一如既往地带领乡亲们修路架桥,哪一块石头的尺寸,哪一段路线的弯度、宽厚度,他都会背念出口。这些年,山里的乡亲们在原玉山的带领下,修通了东岗到万宝山的7.5公里土石路,整修了16公里林间小道。2015年春节前,因为在山里修了一座桥,资金遇到些问题,修桥民工的工资暂时不能兑现,原玉山顾不上办年货,挨家挨户上门给工人们解释,工人们不仅表示理解,还在春节后主动找到他,要求把年前的工程进一步做完善。
他在春天里一如既往地刨坑植树,一植就是40余年。原玉山记不清在万宝山植了多少棵树,有人给他粗略算过,到2010年时已超过了30000棵。在这30000棵树中,有的早已成林成材、开花挂果。一茬茬的树木记录着他的大山情结,见证着他钟情大山的生命之旅。
青山在,人将老。如果说将进晚暮之年的原玉山,可以释怀的话,那就是他一生的梦想、祖上几代人的夙愿,在当地政府着力推进万宝山的开发建设中得以梦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