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县名

家乡区县: 重庆市巫山县

巫山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

至2013年,巫山县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24个乡镇,307个村、33个居委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巫山县常住人口为495072人(户籍人口63万)。[1]

营造绿色宜居家园

大力实施校园、单位、社区绿化工程,新建居民区配套绿地严格按要求同设计、同审批、同建设、同验收。完善城市广场绿化,充分利用屋顶,建成一批屋顶广场,配套健身设施,方便市民休闲娱乐,社区环境和城市广场全面升级,市民居住条件更加健康、舒适。强力推进立体绿化,利用城区高边坡、堡坎、空地等不可建设用地以及挡墙、建筑物立面,把荒坡和墙面变成了一幅幅立体画卷。同时将滑坡治理区域变废为宝,利用神女大道等边坡,修建“阡陌相通、四通八达”的林间漫步小径,配套座椅、休闲亭,让市民纳凉游玩,增加城市绿地进入性和服务性。大力开展屋顶、阳台绿化,发动全社会建绿,出台“市民绿化、政府补助”的共创共建措施,免费发放九重葛等植物,动员居民在屋顶阳台种植花草,将阳台、屋顶装扮成一个个“空中花园”,形成县城一道独特风景线。城市绿化空间迅速拓展,绿量大幅增加,绿化覆盖更加全面。

打造特色江城灯饰

自2010年以来持续开展三期夜景灯饰工程。精心打造江山红叶酒店、三江六景、江临天下、朝云公园、体育馆等标志性灯饰建筑,突出“白云、森林、帆船、浪花”等意象效果,其他区域为衬托,注重动静结合,商业区突出动感,居民区突出静态,全力打造连线连、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江城特色夜间灯光环境氛围,营造“金满盆”灯饰效果。[2]

3其它地名编辑

如重庆的巫山镇、巫山乡、巫山村。

4神话地名编辑

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都有描述。而在当地传说中,她是一个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治水成功后,定居巫山,幻化成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之一神女峰。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神女,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天帝之女,一说为炎帝(赤帝)之女,本名瑶姬(也写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在今重庆、湖北两省边境,东北一西南走向,高1000余米)之阳,因而为神。  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楚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

巫山在唐代就有了神女庙,历史上曾多次重建,至今遗址尤存。据《巫山县志》记载,农历七月初七为神女节。过节这天,远近妇女至神女庙祭祀。抗战期间,神女庙被毁,神女节也渐渐从民间消失。神女庙遗址属三峡库区淹没文物,现已作为旅游景点在长江北岸巫峡口复建。

有关诗词

唐·李白【宿巫山下】[3]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唐·李白【巫山枕障】

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

唐·李贺【巫山高】[3]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飔然,

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唐·孟郊【巫山高二首】[3]

巴山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

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

千载楚襄恨,遗文宋玉言。至今青冥里,云结深闺门。

宋·李珣《巫山一段云》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宋·陆游《巫山风光》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皆妙用真人祠。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名言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李元媛(2015-05-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