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城乡建设(二)

家乡区县: 陕西省南郑县

集镇建设

      本县现有集镇18个(详见《建置志》),其中民国以前形成的13个,解放后兴建的5个,均分布于交通要道和江河之滨。镇内街舍或依山傍水而建,或沿过境道路排列,建设各自为政。旧有集镇,除新集、黄官、牟家坝、红庙外,其余均一条独街,因受地形影响,大部分街道弯曲、狭窄,路面高低不平。房舍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为便于开店设铺,门面用活动木板镶拼。旧时,各镇除学校外,无其它公共设施。解放后,各镇均为区公所或乡人民政府驻地,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市政设施逐步改观。1985年,各中心集镇(建制镇)由城建部门制定总体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执行,区镇成立集镇建设领导小组,并配备建设助理员具体负责,至此,市政建设进入新阶段。
      街道 原有集镇的街道,宽度4~8米不等,因形成历史较久,居民又多,不易改造。60年代以来,逐步拓宽,修整路面,部分集镇铺筑渣油路面。1985年以来,各中心镇已开始按规划将街道加宽。新集、黄官、牟家坝、红庙、青树子、碑坝等镇,自60年代以来,依过境公路建成新街道,宽度均在14米以上。新街建成后,集镇的中心逐步转移;老街道仍以传统特色,发挥其功能。以过境公路为中心形成的5个新集镇,街道一般宽直平坦。牟家坝镇1983年由区公所倡导,各单位集资,居民出力,将街道铺成渣油路面和混凝土路面。梁山镇1986~1987年,采用民办公助、多方集资的办法,筹资20万元,搬迁房屋365间,街道拓宽到18米,整修街面14220平方米,集镇面貌大变。
      房屋 各镇居民住宅,解放后至70年代,除部分翻修外,其余变化不大。70年代末至今,约30%的民宅,建成砖混结构二至三层楼房。驻镇机关单位,解放初至60年代,或使用旧政权遗留房屋,或借住民宅,中小学则占用镇上庙宇、祠堂的居多。70年代以来,机关单位的办公、住房大都改造。现在区、乡行政机关、供销社、银行等单位大都兴建钢筋混凝土楼房,各镇的中小学校舍也成为镇上最好的建筑之一。房屋建设以中心集镇发展最快,据1985年统计,8个中心镇房屋建筑面积50.26万平方米。各镇居住水平,平川、山区略有不同,平川9镇居住面积135647平方米,户均23.5平方米,人均4.7平方米;丘陵6镇居住面积75964平方米,户均24平方米,人均4.8平方米;山区3镇居住面积39924平方米,户均22.5平方米,人均4.5平方米。
      其它建设 各镇在改造街道、新建房舍时,注意一并解决照明、供排水、卫生等问题。中心集镇已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新集、黄官、牟家坝等镇已建水塔或自来水厂,其它镇则由机关单位自建简易水塔供水;各镇一般都修建临时简易下水道,并建了公厕。各中心镇修建有专用农贸市场,其它镇仍沿街设集。文化设施,中心集镇建有文化站、影剧院。因地方窄小,绿化都较差。此外,紧靠河岸的新集、牟家坝、湘水寺、元坝等镇,陆续建起永久性桥梁,便利与周围地区的往来。
      大河坎镇的建设居全县集镇之首。1958年后,县内3条干线公路以此为起点建成通车,大河坎遂成交通枢纽,沿过境公路逐步形成十字街道。其后,街道随公路改造而铺成晴雨路面,4条街道总长4.3公里。镇区房屋,70年代前,以砖木结构平房为主(农民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数十幢楼房拔地而起,较大的有汉中地区运输公司南郑汽车站大楼、五金公司大楼、汉山供销社百货大楼、烟厂办公大楼、电影院等。此外,沿汉江建起近3公里的护河堤。1984年集资修建下水道940米,架电线2700米,安装路灯30盏,道牙765付。1985年投资3.3万元,建排污站一座、污水沉淀池一处、长128米的排污渡槽一条。镇内尚无统一供水工程,多由各单位自建简易水塔或压水井等供水设施。到1985年,大河坎已是一个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8公里、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的大集镇,公共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1987年将820米长的江滨路铺设成混凝土路面。现在该镇已成为本县主要的工业开发区。
      小集镇建设 1981年县人民政府为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出在交通沿线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小集镇(当时称“卫星集镇”),之后,各区、乡立即着手筹建,至1987年,汉红、汉朱、汉黎三条交通干线及厂矿集中地区,已有21个小集镇建成。计有:石门、草堰塘、卢家沟、王河坎、麻柳树、双桥、阳春桥、钢厂、华山沟、龚家岭、濂水、三门子、塘口子、郑家坝、马仙坝、向阳(庙坝)、西河口、广家店、福成(程家坝)、马元、水井沟。

如期而至。(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